漢語(yǔ)拼音 | Shi zi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色亞布,興珠爾,伊斯古楞-毛都,毛敦-沙布他拉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柿科植物飾的果實(shí)。
|
動(dòng)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柿 Diospyros kaki Thunb.
落葉喬木,高達(dá)14m。樹皮鱗片狀開裂,灰黑色;枝深棕色,具棕色皮孔,微有毛,嫩枝有柔毛。葉互生;葉柄有柔毛;葉片橢圓形至倒卵形,長(zhǎng)6~18cm,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全緣,革質(zhì),上面深綠色,主脈疏生柔毛,下面淡綠色,有短柔毛,沿葉脈密生淡褐色絨毛;s性,雄花成聚傘花序,雌花單生葉腋;花黃白色,花萼下部短筒狀,4裂,內(nèi)面有毛;花冠鐘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兩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離。漿果卵圓球形,直徑3.5~8cm,橙黃色或鮮黃色,基部有宿存萼片;ㄆ5月,果期9~10月。
多為栽培。分布于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霜降至立冬間采摘,經(jīng)脫澀紅熟后,曬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果實(shí)呈圓球形,稍扁,直徑3.5~5cm。表面深紫紅色,有光澤,有皺褶,兩端平截,頂端有點(diǎn)狀花柱殘跡,基部有果柄及宿萼,宿萼4淺裂,多破碎,紅棕色,有毛茸。果肉棕褐色。質(zhì)柔韌。種子數(shù)枚,扁圓形,直徑1~1.5cm,棕紅色。氣微,味甜。
以深紫紅色、味甘者為佳。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甘、酸,性涼。效燥、銳、糙。
《金光注釋集》:“味酸、微甘,消化后味酸,性熱,效燥、銳、糙!
|
功效 | 祛巴達(dá)干熱,止瀉。
|
主治 | 主治胃包如病,惡心,煩渴。
《論說醫(yī)典》:“祛巴達(dá)干熱!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江蘇新醫(yī)學(xué)院.中藥大辭典(下冊(cè)).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77.1526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