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冬那端遲
|
漢語拼音 | POPONA
|
拉丁名 | 1.Veronica cilita Fisch.;2. Veronica rockii Li.;3. Veronica eriogyneH.Winkl..;4.Veronica himalensis D. Don.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玄參科植物長果婆婆納及同屬多種植物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1.長果婆婆納: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全株被灰白色柔毛。根狀莖短,須根成簇。莖常上外,通常不分枝。單葉對生,無柄,葉片卵狀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或卵形,長1.5~3cm,全緣,中部有鋸齒或全部有鋸齒,表面綠色,背面淡紫褐色?偁罨ㄐ蛲ǔ2~4支側(cè)生于最上部的葉腋,呈假頂生狀,花密集,除花冠外花序各部均被多細(xì)胞柔毛,花萼5深裂,后方1枚甚小,其余寬條形,較花冠略短;花冠藍(lán)色或藍(lán)紫色,長3~4mm,裂達(dá)二分之一強,后方3枚裂片倒卵圓形,長寬近相等,前方1枚卵形;花絲一半或大部貼于花冠上;子房被長柔毛,花柱長1~2mm。蒴果長6~8mm,狹長,被長柔毛,先端鈍尖。 2.光果婆婆納Veronica rockii Li:植株高17~40cm。莖直立,常不分枝。葉無柄,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邊緣具三角狀尖鋸齒,長約2~8cm,寬0.4~2cm?偁罨ㄐ2至數(shù)支側(cè)生于莖頂端葉腋,花期長2~7cm,果期伸長達(dá)4~6mm;花冠藍(lán)色或紫色,長3~4mm,裂達(dá)1/2;花絲短于花冠,大部分貼于花冠上;子房及蒴果均無毛,極少有稀疏幾根毛。蒴果卵狀或長卵狀錐形,長4~8mm,寬約3~4mm,宿存的花柱長約1mm。 3.毛果婆婆納Veronica eriogyne H.Winkl.:多年生草本。莖高20~50cm,通常被兩列多細(xì)胞白色柔毛。葉無柄,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2~5cm,寬4~5mm,邊緣有整齊的深刻鋸齒,兩面沿葉脈多細(xì)胞長柔毛?偁罨ㄐ2~4支側(cè)生于近端葉腋,花期長2~7cm,花密集,穗狀,果期長達(dá)20cm,各部被多細(xì)胞長柔毛。苞片寬條形,遠(yuǎn)長于花梗;花萼裂片寬條形,長3~4mm;花冠紫色或藍(lán)色,長約4mm,筒部為花冠全長的1/2~2/3,筒內(nèi)微被毛或無毛,裂片倒卵形至長矩圓形,花絲大部分貼生于花冠上。子房和蒴果被多細(xì)胞柔毛,蒴果長卵形,上部漸狹,頂端鈍。種子卵狀矩圓形。 4.大花婆婆納Veronica himalensis D. Don:植株高40~60cm,莖直立,被兩列多細(xì)胞柔毛。葉無柄,上部的多少抱莖,卵形,長3~5cm,寬2~3cm,上部葉頂端急尖至漸尖,基部圓鈍,下部葉頂端鈍至急尖,基部寬楔形,兩面疏被柔毛?偁罨ㄐ2~4支側(cè)生于近頂端葉腋,長達(dá)15cm,有花數(shù)朵至十多朵,疏生,各部均被多細(xì)胞柔毛。苞片寬條形,與花梗近等長;花萼裂片寬條形或披針形,長7mm;花冠藍(lán)色和紫色,長1cm,筒皮被長柔毛,前方裂片橢圓形,其余3枚裂片倒卵圓形。蒴果卵形,長8mm,頂端急尖,疏被多細(xì)胞柔毛或幾乎無毛。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1.長果婆婆納:產(chǎn)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分布于內(nèi)蒙古西部;蒙古、前蘇聯(lián)也有。
2.光果婆婆納產(chǎn)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陜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亦有分布。為中國特有。
3.毛果婆婆納:產(chǎn)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為中國特有。
4.大花婆婆納:產(chǎn)于西藏、云南西北部;尼泊爾,不丹,印度東北部也有。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1.長果婆婆納:生于高山草地、田野等處。
2.光果婆婆納生于海拔3900m的河邊灌叢中。
3.毛果婆婆納:生于海拔3000~4500m的濕草地及林下。
4.大花婆婆納生于海拔3400~4000m,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光果婆婆納:花期7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
藥用部位 | 以全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本品為長條狀的全草,長10~20cm。莖圓柱形,徑2~3mm,上部密被柔毛,下部較少。單葉,對生,無柄,完整葉片長卵狀至長圓狀披針形,長約2~4cm,中部以上有鋸齒?偁罨ㄐ2~4成對側(cè)生莖頂,密集,花冠藍(lán)色,長約3mm。蒴果卵形,長約6mm,被毛。氣微,味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丸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方一:綠絨蒿,石灰華,丁香,桂皮,木香,藏木香,沉香,葡萄干,渣訓(xùn)膏,朱砂,紅花,熊膽,麝香,蓮座虎耳草,木香馬兜鈴,哇夏嘎,波棱爪子,蓽茇,余甘子,尕架,甘草,寒水石(乳劑),藏紅花,甘青青蘭,牛黃。
方二:犀角,鹿角(制),紅花,肉豆蔻,草果,降香,木香,乳香,香旱芹子,毛訶子,綠絨蒿,力嘎都,冰糖,羚羊角,石灰華,丁香,豆蔻,檀香,木棉花,決明子,黃葵子,訶子,余甘子,哇夏嘎,牛黃。
方三:余甘子,哇夏嘎,木香馬兜鈴,甘青青蘭,芫葵,洪林,渣訓(xùn)膏,綠絨蒿,翼首草,紅花,牛黃,降香,訶子,茜草,紫草茸,布歇子,藏紫草,力嘎都,蒂達(dá),毛訶子,波棱瓜子,木香,藏木香,懸鉤子,勒哲,沙棘膏。
|
藥性 | 苦、甘,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瘡熱、生肌、止血。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用于瘡瘍、濕疹、皮膚潰爛、出血等。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稀單用,每次6~9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綠絨蒿100g,石灰華50g,丁香30g,桂皮30g,木香50g,藏木香50g,沉香40g,葡萄干30g,渣訓(xùn)膏40g,朱砂20g,紅花70g,熊膽2g,麝香0.5g,蓮座虎耳草80g,木香馬兜鈴50g,哇夏嘎70g,波棱爪子30g,蓽茇20g,余甘子100g,尕架30g,甘草50g,寒水石(乳劑)70g,藏紅花10g,甘青青蘭80g,牛黃0.8g。以上25味,除將藏紅花、熊膽、朱砂、牛黃、渣訓(xùn)膏、麝香分別另研細(xì)粉外,其余粉碎成細(xì)粉,與藏紅花、熊膽、朱砂、牛黃細(xì)粉合并串研,過篩,混勻,用麝香、渣訓(xùn)膏加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每丸重0. 5~0. 53g,清肝熱,用于新、舊肝病。一次4~5丸,一日2~3次。 方二:犀角30g,鹿角(制)30g,紅花100g,肉豆蔻30g,草果30g,降香100g,木香80g,乳香50g,香旱芹子50g,毛訶子80g,綠絨蒿100g,力嘎都100g,冰糖100g,羚羊角30g,石灰華100g,丁香40g,豆蔻30g,檀香80g,木棉花60g,決明子50g,黃葵子40g,訶子100g,余甘子100g,哇夏嘎80g,牛黃1g。以上25味,除牛黃外,其余粉碎成細(xì)粉,加入牛黃細(xì)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每丸重0.3g。用于肺膿瘍、咳嗽、氣喘、咳膿血痰、肺結(jié)核、結(jié)核性胸膜炎等。一次4~5丸。一日2~3次。 方三:余甘子75g,哇夏嘎50g,木香馬兜鈴30g,甘青青蘭50g,芫葵40g,洪林50g,渣訓(xùn)膏35g,綠絨蒿40g,翼首草40g,紅花65g,牛黃1g,降香100g,訶子75g,茜草60g,紫草茸60g,布歇子40g,藏紫草75g,力嘎都30g,蒂達(dá)40g,毛訶子50g,波棱瓜子25g,木香40g,藏木香50g,懸鉤子25g,勒哲75g,沙棘膏50g。以上26味,除牛黃外,粉碎成細(xì)粉,過篩,加入牛黃細(xì)粉,混勻,每包重3g。居于多血癥、高血壓癥、肝膽疼痛、聲啞目赤、口干、唇部發(fā)紫、月經(jīng)不調(diào)。一次1~2g,一日2~3次。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晶珠本草》記載:冬那端遲益瘡,止血!秷D鑒》中說:冬那端遲生長陰山坡的黑土草甸。葉厚,青色,被毛,根小,莖長,花藍(lán)色,簇生,味苦、甘,功效療瘡,生肌,止血,清瘡熱! 據(jù)查證,婆婆納一般認(rèn)為是哇夏嘎草本之原植物。據(jù)《晶珠本草》記載,哇夏嘎分為木本、草本和代用品三類。木本為上品,又據(jù)花的顏色分為白、紅、藍(lán)三種,分別有人考證為鴨嘴花、香椿、紫蘇等;草本為下品,各地藏醫(yī)大都使用纖毛婆婆納等同屬多種植物。與冬那端遲混淆的是草本哇夏嘎,孰是孰非,有待進一步考證。哇夏嘎的代用品各地藏醫(yī)大都使用蛇果紫堇、灰綠黃堇等罌粟科紫堇屬的多種植物。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