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關閉窗口  
小腸內(nèi)消化(胰液,膽汁,小腸液,小腸運動)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醫(yī)學全在線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07/8/24 4:05:41  文章錄入:凌林  責任編輯:凌云

 

 。ㄈ)膽汁分泌和排出的調(diào)節(jié)

  肝細胞是不斷分泌膽汁的,但在非消化期間,肝膽汁都流入膽囊內(nèi)貯存。膽囊可以吸收膽汁中的水分一無機鹽,使肝膽汁濃縮4-10倍,從而增加了貯存的效能。在消化期,膽汁可直接由肝以及由膽囊中大量排出至十二指腸。因此,食物在消化道內(nèi)是引起膽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高蛋白食物(蛋黃、肉、肝)引起膽汁流出最多,高脂肪或混合食物的作用次之,而糖類食物的作用最小。在膽汁排出過程中,膽囊和Oddi括約肌的活動通常表現(xiàn)出協(xié)調(diào)的關系,即膽囊收縮時,Oddi括約肌舒張;相反,膽囊舒張時,Oddi括約肌則收縮。

  1.神經(jīng)因素的作用 神經(jīng)對膽汁分泌和膽囊 收縮的作用均較弱。進食動作或食物對胃、小腸的刺激可通過神經(jīng)反射引起肝膽汁分泌的少量增加,膽囊收縮也輕度加強。反射的傳出途徑是迷走神經(jīng),切斷兩側(cè)迷走神經(jīng),或應用膽堿能受體阻斷劑,均可阻斷這種反應。

  迷走神經(jīng)除了直接作用于肝細胞和膽囊外,它還可通過引起胃泌素釋放而間接引起肝膽汁的分泌和膽囊收縮。

  2.體液因素的作用 有多種體注因素參與調(diào)節(jié)膽汁的分泌和排出。

  (1)胃泌素:胃泌至少對肝膽的分泌及膽囊平滑肌的收縮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它可通過血液循環(huán)作用于肝細胞和膽囊;也可先引起胃酸分泌,后者再作用于十二指腸粘膜,引起促胰液素釋放而促進肝膽汁分泌。

 。2)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主要的作用是刺激胰液分泌,但它還有一定的刺激肝膽汁分泌的作用。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膽管系統(tǒng)而非作用于肝細胞,它引起的膽汁分泌主要是量和HCO3含量的增加,膽鹽的分泌并不增加。

 。3)膽囊收縮素:在蛋白質(zhì)分解產(chǎn)物、鹽酸和脂肪等物質(zhì)作用下,小腸上部粘膜內(nèi)的I細胞可釋放膽囊收縮素,它通過血液循環(huán)興奮膽囊平滑肌,引起膽囊的強烈收縮。膽囊收縮素對Oddi括約肌則有降低其緊張性的作用,因此可促使膽囊汁的大量排放。

  膽囊收縮素也能刺激膽管上皮細胞,使膽汁流量和HCO3的分泌增加,但其作用較弱。

 。4)膽鹽:膽汁中的膽鹽或膽汁酸當排至小腸后,絕大部分(約90%以上)仍可由小腸(主要為回腸末端)粘膜吸收入血,通過門靜靜脈回到肝,再組成膽汁而又分泌入腸,這一過程稱為膽鹽的腸肝循環(huán)(圖6-21)。膽鹽每循環(huán)一次約損失5%,每次進餐后約6-8g膽鹽排出。每次進餐后可進行2-3次腸肝循環(huán)。返回到肝的膽鹽有刺激肝膽汁分泌的作用,實驗證明,當膽鹽通過膽瘺流失至體外后,膽汁的分泌將比正常時減少數(shù)倍。

 

圖 6-21 膽鹽的腸-肝循環(huán) 進入門脈的實線代表來自肝的膽鹽,

虛線代表由細菌作用產(chǎn)生的膽鹽膽鹽對膽囊的運動并無影響。

  總之,由進食開始,到食物進入小腸內(nèi),在神經(jīng)和體液因素調(diào)節(jié)下,都可引起膽汁的分泌和排出活動,尤以食物進入小腸后的作用最為明顯。在這一時期中,不僅肝膽汁的分泌明顯增加,而且由于膽囊的強烈收縮,使貯存在膽囊中的膽汁也大量排出。

  三、小腸液的分泌

  小腸內(nèi)有兩種腺體:十二指腸和腸腺。十二指腸又稱勃氏腺(Brunner’s gland),分布在十二指腸的粘膜下層中,分泌堿性液體,內(nèi)含粘蛋白,因而粘稠度很高。這種分泌物的主要機能是保持十二指腸的上皮,不被胃酸侵蝕。腸腺又稱李氏腺(Lieberkühn crypt),分布于全部小腸的粘膜層內(nèi),其分泌液構成了小腸液的主要部分。

 。ㄒ)小腸液的性質(zhì)、成分和作用

  小腸液是一種弱堿性液體,pH約為7.6,滲透壓與血漿相等。小腸液的分泌量變化范圍很大,成年人每日分泌量約1-3L。大量的小腸液可以稀釋消化產(chǎn)物,使其滲透壓下降,有利于吸收。小腸分泌后又很快地被絨毛重吸收,這種液體的交流為小腸內(nèi)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提供了媒介。

  在各種不同條件下,小腸液的性狀變化也很大,有時是較稀的液體,而有時則由于含有大量粘蛋白而很粘稠。小腸注保還;煊忻撀涞哪c上皮細胞、白細胞,以及由腸上皮細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近年來認為,真正由小腸腺分泌的酶只有腸致活酶一種,它能激活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使之變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從而有利于蛋白質(zhì)的消化。小腸本身對食物的消化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進行的,即在小腸上皮細胞的紋狀緣和上皮細胞內(nèi)進行的。在腸上皮細胞內(nèi)含有多種消化酶,如分解多肽的肽酶、分解雙糖的蔗糖酶和麥芽糖酶等。這些存在于腸上皮細胞內(nèi)的酶可隨脫落的腸上皮細胞進入腸腔內(nèi),但它們對小腸內(nèi)消化并不起作用。

  (二)小腸液分泌的調(diào)節(jié)

  小腸液的分泌是經(jīng)常性的,但在不同條件下,分泌量的變化可以很大。食糜對粘膜的局部機械刺激和化學刺激都可引起小腸液的分泌。小腸粘膜對擴張刺激最為敏感,小腸內(nèi)食糜的量越多,分泌也越多。一般認為,這些刺激是通過腸壁內(nèi)神經(jīng)叢的局部反射而引起腸腺分泌的。刺激迷走神經(jīng)可引起十二指腸蝗分泌,但對其它部位的腸腺作用并不明顯,有人認為,只有切斷內(nèi)臟大神經(jīng)(取消了抑制性影響)后,刺激迷走神經(jīng)才能引起小腸液的分泌。

  在胃腸激素中,胃泌素、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和血管活性腸肽都有刺激小腸分泌的作用。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