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的概念及性質(zhì)
痰飲,是由于機體津液代謝失常所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痰飲一般分為有形與無形兩類:
(1) 有形之痰飲: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或聞之有聲的痰飲。
(2) 無形之痰飲:指某些因痰飲而引起的疾病或癥狀。由于其臨床雖見痰飲之常見癥狀,如頭目眩暈、惡心嘔吐、心悸氣短、神昏或癲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實質(zhì)性痰飲,而此類病證如按痰飲進行治療,又能收到同樣的療效,故稱其為無形的痰飲。醫(yī).學.全.在.線
gydjdsj.org.cn 此外,痰飲亦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之痰飲,系指由呼吸道所咳出的分泌物。而廣義之痰飲,則除上述咳吐而出之痰液外,還應(yīng)包括留滯于體內(nèi)因水濕凝聚而成之痰飲水邪及無形之痰飲病證在內(nèi)。
關(guān)于痰飲的性質(zhì),由于痰、飲、水、濕,同源而異流,都是由于人體津液代謝失調(diào)而形成,因此四者皆為陰邪,故痰飲病邪性質(zhì)屬陰,一般以濃度較大,質(zhì)地稠粘為痰;而把濃度較小,質(zhì)地較為清稀者稱為飲,故兩者區(qū)別即在于痰稠而飲稀、痰濁而飲清。從寒熱性質(zhì)來分,前人又有“痰熱而飲寒”的說法,認為“得陽氣煎熬則成痰,得陰氣凝聚則為飲”,但從臨床實際來看,亦有寒痰或熱飲者,故不可一概而論。痰飲具有聚散不定,流動不居之特性,故可以流竄全身各處而發(fā)病。
痰飲的形成與病機
痰飲的形成 痰飲病證形成之后的病機特點
痰飲的形成是由肺、脾、腎等臟腑的氣化功能障礙,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調(diào),導致體內(nèi)津液代謝紊亂而成。
人體在正常的生理狀態(tài)下,水液依靠脾氣的運化、肺氣的宣降、腎陽的氣化蒸騰,方能氣化為津液以滋養(yǎng)全身,或變?yōu)楹、尿,攜帶廢物而排出體外,以維持人體正常的水液代謝平衡。當人體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肺、脾、腎三臟的氣化功能失調(diào)時,則水液不能化生津液,或水濕不能正常氣化而排出,則會停留積聚于體內(nèi)而生成痰飲。如肺主宣發(fā)肅降,通調(diào)水道,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氣化輸布,則可停聚而成痰飲;脾主運化水濕,若脾虛,中陽不振,運化失職,則水濕不化可聚成痰飲;腎主蒸化水液,若腎陽不足,蒸化無力,水液不得化氣,也可停留而成痰飲;三焦乃水與氣通行之道路,若三焦失于通調(diào),則水停氣滯,氣水互結(jié),亦可發(fā)為痰飲。由于三焦歷經(jīng)五臟六腑,概括了表、里、內(nèi)、外,上、中、下各個部位,故痰飲病邪可以在三焦各個部位停留,內(nèi)而臟腑,外而筋骨皮肉,無所不至,從而可形成多種痰飲病變。導致痰飲形成的原因,多由外感六淫,或飲食所傷及七情內(nèi)傷所致。若外邪犯肺,肺氣郁阻,或化熱化燥,則煎灼肺津而成痰;若平素體胖陽虛,又久嗜酒肉肥甘生濕之品,濕聚而不化,亦可成痰或成飲;若情志內(nèi)傷,肝郁氣滯,郁而化火,火熱煎灼津液,則亦為生痰之因。而久居潮濕環(huán)境及水中作業(yè),外濕困遏脾陽,運化失職,則又為水飲內(nèi)生之因。醫(yī).學全.在.線
gydjdsj.org.cn常見的痰飲病證
臨床所見,痰飲所致的病證較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說法。痰飲為病,即包括了有形痰飲和無形痰飲等多種病證在內(nèi)。由于其所在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xiàn)也不一樣。
(1) 常見的痰證:如痰阻于肺,可見咳喘咯痰;痰迷心竅,可見胸悶心悸,神昏癲狂;痰停于胃,可見惡心嘔吐,痞滿不舒;痰停皮下肌肉,則可見痰核、陰疽流注;痰阻經(jīng)絡(luò)筋骨,則可見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濁上犯頭目,則發(fā)眩暈昏冒;痰氣凝結(jié)咽喉,則可致咽中梗阻,如有異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2) 常見的飲證:如飲泛肌膚,則成水腫;飲停胸脅,則見胸脅脹痛、咳嗽引痛;飲停胸膈,則常見咳喘倚息、不能平臥;飲在腸間,每致腸鳴瀝瀝有聲、腹?jié)M食少。總之,痰飲病證,隨其病變部位及其寒熱虛實性質(zhì)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臨床見癥,應(yīng)綜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