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之心氣虛、心脈痹阻
患者以“胸前區(qū)壓榨性痛,伴氣短,大汗出,頭暈,舌暗紅,苔薄白,脈沉澀!睘樘卣,故診斷為“胸痹”。
本病病因:老年男性,調(diào)理失宜。病機:老年體虛,調(diào)理失當,心氣不足。心氣虛運血無力,氣滯血瘀,心胸痹阻,故見胸悶、氣短,勞而加重。舌脈也為氣虛血瘀之象。病性本虛(心氣虛)標實(心脈瘀阻)。病位:在心。
綜上所述,本病為。
胸痹”氣陰兩虛,血瘀脈阻型
患者以“發(fā)作性胸悶、氣短,乏力,舌質(zhì)暗,苔薄白,脈細澀。”為特征,當屬于中醫(yī)“胸痹”之范疇。
本病病因:感染外邪。病機為:感受外邪,邪傳入里,致氣陰兩傷,心脈失養(yǎng),則胸悶、氣短,氣陰不足,臟腑失于濡潤,故乏力!熬貌”仞觥保嗝}均為氣陰不足,氣滯血瘀之象。病性本虛(氣陰兩虛)標實(氣滯血瘀)。病位在心。
綜上所述,本病當辨為“胸痹”氣陰兩虛,血瘀脈阻型。
中醫(yī)治則益氣活血,豁痰化瘀 。如下:
清半夏10g 陳皮10g 枳殼10g 黃連8g
云苓15g 砂仁 3g 生龍骨20g 生牡蠣20g
生甘草6g 柏子仁20g 夜交藤30g
胸痹”之氣虛血瘀 痰熱互結(jié)型
患者以“心前區(qū)憋悶,頭暈,中等體力活動受限。舌質(zhì)暗淡,苔薄黃膩,脈沉澀!睘樘卣,當屬于中醫(yī)“胸痹”范疇。
本病病因:久病體虛,調(diào)理失宜;病機為久病心脾受損,脾胃健運失司,津液不得輸布而內(nèi)停,日久化熱,灼津成痰,痰熱壅塞,阻滯脈絡,氣機不暢,氣虛血瘀,痰瘀交結(jié),胸脈痹阻,故見胸悶,氣短。痰濕上擾,故伴頭暈。舌脈均示氣虛血瘀 痰熱互結(jié)之象。病性為虛實兼見,病位在心、脾。病情復雜,預后一般。
綜上所述,本病當屬“胸痹”之氣虛血瘀 痰熱互結(jié)型。
胸痹之脾氣虛 痰熱瘀阻型
患者以“頭暈,伴胸悶、氣短,中等體力活動不受限,乏力,納差,眠差,舌質(zhì)暗紅,苔白膩,脈沉細。”為特征,故屬眩暈。
病因:老年體虛,調(diào)理失當。病機:脾失健運,痰濁內(nèi)生,循經(jīng)上擾,清竅不利,故頭暈。痰濁痹阻心絡,則胸悶、氣短,氣虛失養(yǎng),則見氣短,乏力;心神受擾故見眠差;“病久必瘀”,舌質(zhì)暗紅,苔白膩,脈沉細也為氣虛,痰瘀痹阻之象。屬本虛標實之證,以心脾氣虛為本,以痰瘀痹阻為標,病位在心、脾。
綜上所述:本病屬胸痹脾氣虛 痰熱瘀阻型。
中醫(yī)治則,補氣健脾,活血化痰,方用半下白術天麻湯加減,用藥如下:
清半夏10g 云苓20g 陳皮10g 黃連6g
白蒺藜15g 白術15g 厚樸10g 砂仁5g 甘草5g
胸痹之氣滯心胸
患者以“胸悶、心慌、乏力,舌淡紅,苔白膩,脈結(jié)代”為特征,故診斷為“胸痹”。
本病病因:老年女性,飲食失宜,情志失調(diào)。病機:憂思傷脾,脾虛氣結(jié),運化失司,津液不得疏布,聚而為痰,痰瘀交結(jié),氣血不暢,痹阻心脈,發(fā)為胸痹,兼心氣虛,共致胸悶、舌脈也為氣虛兼痰瘀之象。病性本虛(心脾氣虛)標實(氣滯、痰濁)。病位:在心、肝、脾。綜上所述,本病為胸痹之氣滯心胸。
中醫(yī)以為疏肝理氣,和血通脈法,中湯藥具體如下:
柴胡10克 香附10克 川芎10克 陳皮10克
炙甘草10克 郁金10克 枳殼6克 芍藥10克
清半夏10克
眩暈
眩暈之心脾氣虛、痰瘀中阻型
患者以“頭暈,伴胸悶、氣短,乏力,舌質(zhì)淡暗,苔根白膩,脈滑。”為特征,故屬眩暈。
病因:先天不足,又調(diào)理失當。病機:脾失健運,痰濁內(nèi)生,循經(jīng)上擾,清竅不利,故頭暈。痰濁痹阻心絡,則胸悶、氣短,氣虛失養(yǎng),則見氣短,乏力;心神受擾故見眠差;“病久必瘀”,舌質(zhì)淡暗,苔根白膩,脈滑也為氣虛,痰瘀痹阻之象。屬本虛標實之證,以心脾氣虛為本,以痰瘀痹阻為標,病位在心、脾。
綜上所述:本病屬眩暈之心脾氣虛、痰瘀中阻型
網(wǎng) 名: | (必填項) |
評論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