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醫(yī)學一樣,中國的武俠小說也具有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是中國本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在反思中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學習和運用中醫(yī)學的十余年間,在對中醫(yī)學由淺入深的認識經(jīng)歷中,在構(gòu)建自己的中醫(yī)學學術觀的過程里,對我影響最大的居然是《笑傲江湖》這本武俠小說,尤其中其中第十章《傳劍》更是反復閱讀,獲益匪淺,別有體會,特別是在傳統(tǒng)辨論治與方證相對這兩種體系互成水火,兩不相容的學術環(huán)境中,對于在兩者間徘徊掙扎,無所適從的同道也許會有所借鑒。
先要思考,令
狐沖從田伯光十招快刀都擋不住的平常劍客,成為屢敗田氏的劍術高手,這脫胎換骨的轉(zhuǎn)變僅僅在一夜間蹴而就,這是為什么?看似不合情理,其實有其必然性。因為風清揚告訴了令狐沖運用劍招的竅門。這個竅門一是各招渾成,風清揚說,五大劍派不乏劍術高手,但把劍招分開來使就難免為人所破,而魔教長老固然聰明絕頂,但若不是分開來使這些劍招,他們未必破得了(沒查原文,大意如此。)。于是令狐沖就領會到各個招式要相互連貫,渾然天成,劍術登時大進。這一竅門,我的理解是,要把所學的東西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學中醫(yī),不論是重理法的傳統(tǒng)辨證論治,還是講實證的方證對應,在理、法、方、藥上,在診斷病證、分析病證、認識病證、治療病證上,都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根本理念,就算看似講求方證、藥證、講求條文相對的方證對應,我認為也不會沒有理法,而只是在病證和方藥作一個表面上的對應歸類,只是他們的理法與傳統(tǒng)的不同而已,但實際也有相通處,比如胡老講表證的浮脈,認為是血管中血液多了,充血了,所以脈浮。但血管為什么會充血呢,這與傳統(tǒng)理法所講的,正氣聚于體表抗邪不相通嗎?很多時候只是換種說法。但這里不是討論兩種體系是否相通,重點想說的是,要想渾然天成,必須在各自的理法方藥中有一個總體認識,使各個環(huán)節(jié)一氣呵成。比如黃元御的一氣周流,在理法上就要認識到土樞四象的機理,在組方上就要立足于氣機的升降,如用
黃芩,目的就不是清熱瀉火,而是清降膽氣,用
半夏就不是化痰飲,而是降戊土,用
麥冬就不是清肺熱,而是潤降金氣。
一是料敵機先。就是教人要靈活嘛。也就是要準確把握病證的變化。
一是無招勝有招。這一點和太極拳中得其意忘其形的特點相同,所以張三豐要張無忌忘掉所有有形的招式,只領會其無形的拳意,這和中醫(yī)中“醫(yī)者意也”,何其相似,無非是教人讀書要領會文字背后的精神,不要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字句上,這是很積極的學習方法,不可否認,某些醫(yī)家確實脫離實際奢談理論,把中醫(yī)學拉入玄談的境地,而以此句話作為擋箭牌,但因此而以偏概全地否定理論上的推求也同樣偏執(zhí),程度相同,本質(zhì)無異。武學上有句常見的話叫“殊途同歸”,醫(yī)學上也是如此,目的都在補偏救弊,協(xié)調(diào)陰陽,不同的是各自悟道入門的途徑不同而已。當一個醫(yī)家能融會貫通時,既擅清涼,也善溫補,既具溫病派的清輕靈動,又兼
傷寒派的敦實厚重,出手無形,愈病無跡,你能把他哪一派?雖不可否認,一些醫(yī)因社會歷史原因而偏勝偏擅某方面,哪也只是那方面特別突出而已,并不是不會其他,可見強分派別乃是人為,是為不取。鄭欽安的書不但有辨陽虛法,還有辨陰虛法,吳佩衡醫(yī)案中既有大劑回陽劑,也有苦寒清熱藥,偏偏有人一葉障目,把火神派吹上天。我有首打油詩如下:陰陽自古不可偏,厚此蒲彼缺半邊;鹕褚嗌朴冒谆,真?zhèn)鲀扇庩柶:问?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gydjdsj.org.cn/tcm/2009/20090113021841_76186.shtml" target="_blank">盲主陽獨貴,舉火燒透半邊天。前賢總被后學誤,火神泉下不閉眼。
上述三點是令狐沖劍術突飛猛進的具體竅門,而把握這三點竅門的總體精神是靈活二字。風清揚說,五岳劍派各有無數(shù)蠢材,以為學習到師父教的劍招就能成為高手,哼,熟讀唐詩三百首,做做打油詩還可以(象我上面上那首),真要成為大詩人,必須自出機抒。每次看到這句話,總覺得我就是那個愚鈍的蠢材,所以總有當頭棒喝的感覺。這句話,我的體會是,學到別人的知識一定要變成自己的才行,否則永遠都不能得心應手,而要把別人的知識變?yōu)樽约旱,精熟是首要的,但一成不變,因循蹈舊也不可取,必須靈活變通。寫到這里,不由想起《神醫(yī)喜來樂》中,有個片段好象是這樣的,王太醫(yī)想喜來樂出丑,讓他當面用一個詞說說中醫(yī)最重要的是什么,有的太醫(yī)說中醫(yī)要辨得深,有的說要認得準,有的說要辨得明(細節(jié)記不起了,大意如是。),喜來樂就說要“活”。眾人驚服且妒。我也認為喜來樂說得妙,確實道出學中醫(yī)用中醫(yī)的關鍵,要高出眾太醫(yī)一籌,你若不靈活,何來準,何來明,何來深。這個片段我反復回味,常有新得。但是靈活的前提是,要精熟基礎。風清揚在教令狐沖明白無招勝有招時,告訴令狐沖,敵人要破你的招,必須得有招可破才行,倘若你出手無招,那么便破無可破,但是如果象沒有武功的人那樣亂打一通,又會很容易被擊倒。所以活學活用的前提是基礎得堅實,這與現(xiàn)在我們講自由和約束是辯證統(tǒng)一的一樣,沒有約束的自由不是真自由。經(jīng)由風清揚點撥,令狐沖很快成為高手,是因為他本身對劍招的基本架式都很熟悉,若風清揚來指導你我,就不行,因為沒那基礎嘛。但是令狐沖既熟悉劍招,為什么之前沒成為高手,這里要強調(diào)的就是,方法很重要。不會運用,學一千招都沒有,有用的幾招就夠了,獨孤九劍不就三招嗎。中醫(yī)里就有個現(xiàn)象能說明這點,很多在學校里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方劑倒背如流,但就是開的方?jīng)]有效,為何么,就是不會用啥。在學校的時候,聽老師講過,他曾帶教了個基層單位進修班,有個牛人背《內(nèi)經(jīng)》指哪背哪,老師專門去驗證過,確有其事,但老師說,該人的臨床水平,充其量中工而已。所以在精熟基礎的前提下,掌握運用方法很重要,這一點,方證派做得非常好,它的重點就在運用上,反復推敲方劑的適應證,總結(jié)歸納方證、藥證,正是守一法不如守一方,在運用上有較強針對性,確實精準,正如很多方證派的學者所言,掌握這個法門能在很短時間學會開方,并且具有一定療效,因為省略了繁復的理論,直接掌握方藥運用的規(guī)律,與令狐沖一夜之間
成為劍術高手如出一轍。令狐沖是真正的高手嗎?小說里他大部分時間重傷垂危,半死不活,但卻能以絕妙的運劍法門挫敗成名高手,包括少林寺方生,武當派沖虛,似乎不能對此有所懷疑。但岳不群有句話,是關于氣宗和劍宗的特點。氣宗以煉氣為根基,講求循序漸進,而劍宗重招式,在招式上求變,所以如果兩個弟子同時修行,前二十年(具體記不清),劍宗弟子進步快,而二十年后氣宗弟子會占上峰。雖然岳不群這個人不行,但這句話頗有些道理,因為身為劍宗的風清揚也說類似的話,在將要離開時,他告訴令狐沖,破掌式這一式很難練,敵人敢以肉掌入刀劍,證明氣功修為了得,所以要成為真正的高手,必須在他二十年后。而后來的經(jīng)歷也證明了這點,對少林寺方證大師、任我行、東方不敗這級數(shù)的高手,令狐沖劍術再精妙也沒用,任我行一吼令狐沖就得昏厥,東方不敗更是連衣角都碰不到。當然這類高手不多,風清揚也才碰到三個而已,但卻證明了從根基抓起的重要性,只是要學要有宗,不要學任我行的吸星妖法,更不能成為東方不敗。最好是能以深厚的內(nèi)力來使精妙的劍法,這樣才能在武學上真正笑傲江湖,而結(jié)局中,身懷獨孤九劍和易筋經(jīng)的令狐沖不正如此嗎?金庸是給了我們很深刻的啟示啊。
-------------------
-------------------
-------------------
說的就是這個理!
我的中醫(yī)啟蒙老師告訴我, 中醫(yī)沒有定法, 中醫(yī)就是活法, 來指正我對經(jīng)方和時方的[偏好與固執(zhí).
-------------------
-------------------
-------------------
第二十一章《囚居》還有淺睡眠學習法可以借鑒,似睡非睡時,大腦是處于離線記憶處理的的狀態(tài)的,思維是非常敏感靈活的,可以把好多東西串起來
-------------------
-------------------
-------------------
-------------------
簡要地說,即怎樣掌握好傳統(tǒng)的思想方法,金庸的小說之所以成功,盡在這一方法的運用。
-------------------
-------------------
-------------------
-------------------
-------------------
-------------------
-------------------
-------------------
先不要管高手的武功,什么人都不是一夜之間會高深武功的,如遇成為高手,請先靜下心來扎好三年馬步。
-------------------
-------------------
《笑傲江湖》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為什么別人都沒有你這樣的感悟而唯獨樓主你有呢?
這就是問題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