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幾點是個人通過實驗和研究后得出的結(jié)論,之前的中醫(yī)經(jīng)典中沒有出現(xiàn)過,概念如下:
理論起源:《道德經(jīng)》的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六合味:酸、苦、甘、辛、咸、澀。
注釋:此處同現(xiàn)版的許多中藥學著作,不同的是稱其為六合味,因為這六種味道是和合而成的,而且很容易變化。
三化味:甘、酸、苦。
注釋:三化味是只六味被消化后的味道,胃酸中的味道是酸味,所以酸味入酸仍然為酸味,如果咸味和甘味略多加上胃酸的作用,最終形成甘味,如果苦味、辛味、淡味加上胃酸互相作用,最終會形成苦味。較六合味,三化味不易變化。
周天味:淡、濁。
注釋:在胃中被分解的味道、一部分會重新反饋到人的嘴里,反饋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氣體、一種是通過體液。六味皆可通過氣體將余下的味道反饋到嘴里。而通過體液反饋到嘴中的只有四種即:“甘、苦、酸、咸”!靶廖丁币驗槠溥^于“宣泄”的性質(zhì)、“澀”味因為其過于“收斂”的性質(zhì)而被淘汰。
無論是通過液體或者氣體反饋的味道,皆為淡味,因為其已經(jīng)不像之前那么濃郁了。而一部分氣味則會通過腸道往下排泄出去,排泄時的味道是濁味。較三化味、周天味更不容易變化。
后天味:酸味
一切這些氣味,都是憑借胃酸的分泌來改變的,所以說酸味是百味之源,多數(shù)人的人體會在出生以后逐漸由堿性轉(zhuǎn)化為酸性,所以酸味是后天之味。較周天味、后天味更難變化。
先天味:咸味
上品的男精和上品的女血,有一股淡淡的咸味,品質(zhì)越差混雜的濁味就越濃郁。它們?yōu)槭裁磿沁@種味道呢?因為它們皆是腎臟所化,腎主水,五味為咸。再者水生木,故它們味道更接近咸味。較后天味、先天味更難變化。
圖解:白三角、黑三角各有六個定點,把白三角拿掉后只剩下三個定點,三點三線圍一色。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