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經義(一)
    

景岳全書:經義(一)

《癰疽篇》∶黃帝曰∶血氣已調,形氣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 不成,五谷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

疽篇》∶黃帝曰∶血氣已調,形氣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 不成,五谷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wèi),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wèi)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gydjdsj.org.cn/kuaiji/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于五臟,臟傷故死矣。黃帝曰∶愿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岐伯曰∶癰發(fā)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發(fā)于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陽氣大發(fā),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治。發(fā)于肩及 ,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fā)四五日,逞之。發(fā)于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纓,急治之。發(fā)于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發(fā)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 KT ,?嗪疅,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后出膿。發(fā)于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FS 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濃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發(fā)于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發(fā)于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發(fā)于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發(fā)于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諸癰疽之發(fā)于節(jié)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fā)于陽者,百日死。發(fā)于陰者,三十日死。發(fā)于脛,名曰嚙。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發(fā)于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發(fā)于足上下,名曰四yin。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發(fā)于足傍,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fā),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發(fā)于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營衛(wèi)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wèi)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玉版篇》∶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jié),陰氣不足,陽氣有余,營氣不行,乃發(fā)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順焉。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寒熱病篇》曰∶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背三,五臟之 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 ,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生氣通天論》曰∶高梁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勞汗當風,寒薄為 ,郁乃痤。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陷脈為 ,留連肉腠,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

《陰陽別論》曰∶三陽為病,發(fā)寒熱,下為癰腫。

《脈度篇》曰∶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異法方宜論》曰∶東方之域,其民食魚而嗜咸,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氣穴論》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wèi),以會大氣。邪溢于壅,脈熱肉敗,榮衛(wèi)不行,必將為膿,內消骨髓,外破大 。留于節(jié)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wèi)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

《刺節(jié)真邪篇》曰∶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fā)腠理。其入深,內搏于骨,則為骨痹;搏于筋,則為筋攣;搏于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而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fā)為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wèi)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于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fā)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病能論》∶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帝曰∶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愈,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脈要精微論》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厥論》曰∶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fā)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寒熱篇》帝曰∶寒熱瘰 在于頸腋者,皆何氣使然。岐伯曰∶此皆鼠 寒熱之毒瓦斯也,留于脈而不去者也。鼠 之本,皆在于臟,其末上出于頸腋之間,其浮于脈中,而未內著于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宜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黃帝曰∶決其死生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www.med126.com,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通評虛實論》曰∶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

《氣交變大論》曰∶歲火太過,民病身熱骨痛,而為浸yin。歲金太過,民病兩脅下少腹痛,目赤痛, 傷,耳無所聞。歲木不及,復則炎暑流火。濕性燥,病寒熱瘡瘍痱疹癰痤。

歲金不及,復則寒雨暴至,民病口瘡。歲水不及,民病寒瘍流水。

《五常政大論》曰∶委和之紀,其病支廢癰腫瘡瘍。卑監(jiān)之紀,其動瘍涌分潰癰腫。赫曦之紀,其病笑瘧瘡瘍。堅成之紀,其動暴折瘍疰。少陽司天,火氣下臨,鼻窒瘡瘍。太陽司天,寒氣下臨,甚則 腫,身后癰。少陰司天,熱氣下臨,甚則瘡瘍。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