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第七十《寒熱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八第一上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寒熱瘰疬在于頸掖者,皆何氣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瘺,寒熱之毒氣也,堤留于脈而不去也。
風(fēng)成為寒熱,寒熱之變亦不勝數(shù),乃至甚者為癰病也。今行脈中壅遏,遂為瘰疬鼠瘺也。堤,癰障。
平按:“掖”《靈樞》、《甲乙》作“腋”!暗塘粲诿}”《甲乙》作“稽于脈”,注云:“《靈樞》稽作堤”今本《靈樞》仍作“留”,無“堤”字。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瘺之本,皆在于臟,其末上于頸掖之間,其浮于脈中而未內(nèi)著于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www.med126.com。
寒熱之氣在肺等臟中,循脈而上,發(fā)于頸掖,不生于項(xiàng)。在脈中未在肌肉,言其淺也。為膿血者,外泄氣多,故易去也。
平按:《甲乙》“上于”作“上出”;“脈中”作“胸中”;“而未內(nèi)著”作“未著”二字。《靈樞》“上于”作“上出于”三字。注“易去”,袁刻誤作“是去”。
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qǐng)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
本,謂臟也。末,謂瘺處也。道,謂臟腑脈行所發(fā)穴路也。徐往來者,動(dòng)針法也。
平按:“奈何”下,袁刻脫“岐伯曰”三字。
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療之得愈分劑也。
黃帝曰:決其死生奈何?岐伯答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而死。見赤脈而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以下言死生候也。寒熱已成,成在太陽,太陽為目上綱,其脈下見,令①太陽經(jīng)溢入絡(luò)中,甚者并入絡(luò)中,下貫瞳子,瞳子是骨之精,為寒熱傷甚,故一脈獨(dú)貫,一歲死也。若為二三,氣散不獨(dú),故二三歲死也。雖有赤脈,不貫瞳子,可得療者,以未傷骨精故也。
①“令”,人衛(wèi)本注曰:gydjdsj.org.cn/shouyi/疑今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