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令人發(fā)為癲疾”,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十一卷第二。自“癲疾始生先不藥”至末,見《靈樞》卷五第二十二《癲狂篇》,《甲乙》見同上。
黃帝問岐伯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為何?安得之?答曰:病名為胎疾,此得之在腹中時(shí),其母有所大驚,氣上不下,精氣并居,故令人發(fā)為顛疾。
人之生也,四月為胎,母為人、物所驚,神氣并上驚胎,故生已發(fā)為癲疾也。
平按:《素問》、《甲乙》“腹中”上有“母”字;“故令人”作“故令子”。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其作極已而煩心,候之于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手太陽上頭在目絡(luò)心,手陽明絡(luò)肺,手太陰與手陽明通,故不樂、頭重、目赤、心煩取之也。
平按:《靈樞》、《甲乙》“其”作“甚”!都滓摇窡o“陽明”二字。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候之手陽明、太陽,右僵者政其右,左僵者政其左,血變而止也。
手太陽支者,別頰上□抵鼻,手陽明俠口,故啼呼左右僵皆取之也。
平按:《靈樞》、《甲乙》“悸”下有“者”;兩“僵”字均作“強(qiáng)”;“政其右”作“攻其左”;“政其左”作“攻其右”。又按:注“皆取之也”,則兩“政”字,恐系“攻”字傳鈔之誤。
癲疾始作而反僵,因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手太陽,血變而止。
足太陽俠脊,足陽明耳前上至額顱在頭,手太陽繞肩甲交肩上,故反僵脊痛取之也。
平按:《靈樞》“而反僵”作“先反僵”;“陽明”下有“太陰”二字。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dāng)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即瀉之,置其血于瓠壺之中,至其發(fā)時(shí),血獨(dú)動(dòng)矣,不動(dòng),灸窮骨二十五壯。窮骨者,胝骨也。
病有過者,視其絡(luò)脈病過之處,刺取病血,盛之瓠壺中,至其發(fā)時(shí)血自動(dòng),不動(dòng)者,灸窮骨也。
平按:“二十五壯”《靈樞》作“二十壯”,《甲乙》作“三十壯”。“胝骨”《甲乙》作“尾骶”。
骨癲疾者,□、齒、諸輸、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歐多涎沫,其氣下泄,不治。
居,處也。骨之癲疾,不可療候有八:頷、齒、輸及分肉間①,骨處汗出,煩悗,歐多涎沫,氣下泄。有此八候,是骨癲疾,死不可療也。
平按:《靈樞》“頷”作“□”。《甲乙》“而骨居”作“而骨居強(qiáng)直”;“悗”作“悶”!鹅`樞》“涎沫”作“沃沫”。注“有此八候”,袁刻“此”誤作“死”。
①“間”,人衛(wèi)本注曰:據(jù)經(jīng)文,此后疑脫“www.med126.com皆滿”二字。
筋癲疾,身卷攣急大,刺項(xiàng)大經(jīng)之大杼脈。歐多涎沫,氣下泄,不治。
身卷攣急大者,是足太陽之病,宜刺項(xiàng)之大經(jīng)足太陽脈大杼之穴。若歐液沫,氣下泄,死不可療也。
平按:《靈樞》、《甲乙》“疾”下有“者”字。“卷”《靈樞》作“倦”!都滓摇贰凹薄毕掠小懊}”字;“杼”下無“脈”字。“液”《靈樞》作“沃”,《甲乙》作“涎”。
脈癲疾,暴仆,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俠項(xiàng)太陽,灸帶脈于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歐多沃沫,氣下泄,不治。
癲疾暴前倒仆,四肢脈皆脹滿而縱緩者,可刺去其血。若不脹滿,可灸太陽于項(xiàng)療主病者,又灸□□當(dāng)十四椎相去三寸分肉之間,療主癲疾之輸也。
平按:《靈樞》、《甲乙》“癲疾”下有“者”字;“俠”上有“之”字!鹅`樞》“俠”作“挾”!都滓摇贰熬膸}”上有“又”字;“沃”作“涎”。注“灸”下二字原不全,玩其剩處,似“帶脈”二字,袁刻作“腰取”二字,恐誤,據(jù)經(jīng)文應(yīng)作“帶脈”二gydjdsj.org.cn/zhuyuan/字。
治癲疾者,病發(fā)如狂者,死不治。
僵仆倒而不覺等謂之癲,馳走妄言等謂之狂,今癲疾發(fā)而若狂,病甚故死不療也。
平按:《靈樞》“癲”上無“治”字;“病”作“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