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氣形志篇 曰∶夫人之常數(shù),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血多氣,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shù)。
人身之經(jīng)絡氣血多少,與天道寒熱盛衰相應。氣為陽,而配乎熱;血為陰,而配乎寒。夫太陽為天之六氣,斯時天氣寒盛而熱衰,應人手足太陽二經(jīng),多血而少氣;少陽為天之三氣,斯時天氣熱盛而寒衰,應人手足少陽二經(jīng),少血而多氣;陽明為天之五氣,斯時天氣先熱而后寒,應人手足陽明二經(jīng),多氣而多血;少陰為天之二氣,斯時天氣寒少而熱多,應人手足少陰二經(jīng),少血而多氣;厥陰為天之初氣,斯時天氣寒盛而熱衰,應人手足厥陰二經(jīng),多血而少氣;太陰為天之四氣,斯時天氣熱盛而寒衰,應人手足太陰二經(jīng),多氣而少血,故曰∶天道之常數(shù)云爾。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足之陰陽也。
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心主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手之陰陽也。
陰陽離合篇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
南方丙丁火位,陽氣盛明,故曰廣明。廣,大也,向明而治,故圣人南面而立。然在人身中則心臟在南,故謂前曰廣明。沖脈在北,故gydjdsj.org.cn/yishi/后謂太沖。然太沖者,腎脈與沖脈合而盛大,故曰太沖。
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
腎臟為陰,膀胱腑為陽。陰氣在下,陽氣在上,此為表里合一之經(jīng)氣。
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太陽居少陰之地,故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
身之上曰廣明,身之下曰太陰。又曰心臟下則太陰脾臟是也。
太陰之前,名曰陽明。
陽明胃脈行脾脈之前,太陰脾脈行胃脈之后。
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陽明居太陰之前,故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
少陽居厥陰之表,為陰中之少陽。
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
離,謂別離應用。合,為配合于陰。別離則正位于三陽,配合則表里為臟腑。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太陽司動靜之機,故為開。陽明執(zhí)禁固之權,故為闔。少陽司動靜之微,故為樞。
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搏而勿浮,為有胃氣之脈也。既有胃氣則三陽齊一而不相失也,故命曰一陽。
愿聞三陰何如?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中則內也。)其沖在下,名曰太陰。
沖脈在脾之下,故言在下,皆言臟位及經(jīng)脈之次也。
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
脾臟之下近后,則腎之位。太陰脈起于大指端,少陰脈起于小指下。
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厥陰根起于大敦,名曰陰中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www.med126.com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博而勿沉,名曰一陰。
厥者盡也,陰至此而盡,故曰陰中之絕陰。胃臟之前,近肝之位,厥陰脈交出太陰之后。
搏而勿沉,不至于弱伏,是亦胃氣之脈者也。
經(jīng)脈篇 手太陰肺經(jīng)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鬲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之前,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際,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手陽明大腸經(jīng)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于大椎,下入缺盆,絡肺下鬲屬大腸;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
足陽明胃之脈,起于鼻交 中,旁約大腸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huán)唇,下交承漿,卻循頤下后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fā)際,至額顱;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臍,入氣沖;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沖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免,下入膝臏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足太陰脾經(jīng)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 內,循 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鬲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
手少陰心經(jīng)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鬲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俠咽,系目;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下循 肉后廉,行太陰心主之后,下肘內廉,循臂內后廉,抵掌后兌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手太陽小腸經(jīng)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 外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鬲,抵胃屬小腸;其支別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 ,卻入耳中,其支者,別循頰上 抵鼻,至目內 。
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脈,起于目內 ,上額交巔上;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后,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中;其支別,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俠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后廉下合 中,以下貫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
足少陰腎經(jīng)之脈,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趨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上內,出 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陽三焦經(jīng)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兩骨之間,上貫肘,循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鬲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挾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卻出至目銳 。
足少陽膽經(jīng)之脈,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少陽之后,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 后,下大迎,合手少陽于 ,下臨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鬲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沖,下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外,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之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別者,別跗上入大指,循歧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
足厥陰肝經(jīng)之脈,起于大指聚毛之上,循足 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三寸,交出太陰之后,上內廉,循股入陰中,環(huán)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鬲,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huán)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鬲,上注肺。
督脈起于下極之余,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
任脈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