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半夏
    

長沙藥解:半夏

【本經】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味辛,氣平,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下沖逆而除咳嗽,降濁陰而止嘔吐,排決水飲,清滌涎沫,開胸膈脹塞,消咽喉腫痛,平頭上之眩暈,瀉心下之痞滿,善…

【本經】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

味辛,氣平,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經。下沖逆而除咳嗽,降濁陰而止嘔吐,排決水飲,清滌涎沫,開胸膈脹塞,消咽喉腫痛,平頭上之眩暈,瀉心下之痞滿,善調反胃,妙安驚悸。

《傷寒》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人參、甘草、干、黃芩黃連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治少陽傷寒,下后心下痞滿而不痛者。以中氣虛寒,胃土上逆,迫于甲木,經氣結澀,是以作痞。少陽之經,循胃口而下脅肋,隨陽明而下行,胃逆則膽無降路,故與胃氣并郁于心脅。甲木化氣于相火,君相同氣,胃逆而君相皆騰,則生上熱。參、甘、姜、棗,溫補中脘之虛寒,黃芩、黃連,清瀉上焦之郁熱,半夏降胃氣而消痞滿也!督饏T》治嘔而腸鳴,心下痞者。中氣虛寒則腸鳴,胃氣上逆則嘔吐也。

《金匱》大半夏湯,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斤,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分三服。胃反嘔吐者。以脾陽虛敗,水谷不消,而土木郁陷,下竅堵塞,是以不為泄利,而為嘔吐。胃以下行為順,反而逆行,故名胃反。人參補中脘之陽,建其樞軸,白蜜潤下竅之結澀,半夏降上逆之胃氣也。

《傷寒》黃芩加半夏生姜,黃芩三兩,芍藥二兩,www.gydjdsj.org.cn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三兩。治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而作嘔者。黃芩湯方在黃芩。治太少之下利,加半夏、生姜,降胃逆而止嘔也。

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芍藥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治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以陽明為少陽膽木所逼,水谷莫容,已消而在下脘則為利,未消而在上脘則為嘔。半夏降胃逆而止嘔也。

《金匱》半夏干姜,半夏、干姜等分。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治干嘔、吐逆,吐涎沫。以中寒胃逆,濁陰沖塞,肺氣堙郁,yin蒸涎沫。干姜溫中而下沖氣,半夏降逆而蕩瘀濁也。

小半夏湯,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治心下有支飲,嘔而不渴者。以飲居心下,阻隔胃氣,故胃逆作嘔,而不覺燥渴。半夏、生姜,降逆氣而排水飲也。

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湯,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干姜三兩,細辛一兩,半夏半升。治支飲,昏冒作嘔,而不渴者。以飲居心下,隔其胃陽,陽升則冒,胃逆則嘔,半夏驅水飲而止嘔冒也。

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一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五枚,半夏半升。治肺脹,咳喘上氣,目如脫,脈浮大者。以中氣虛滯,肺胃之降令素遲,一遇風寒,閉其皮毛,里郁莫泄,胃氣逆升,肺壅為熱,是以咳喘上氣而脈浮大。此為肺脹之病,即傷風齁喘而為熱者。甘、棗補其中虛,麻黃瀉其皮毛,石膏清其肺熱,生姜、半夏,降沖逆而破壅塞也。

《傷寒》半夏散半夏、甘草、桂枝等分,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不能服散,水煎服。治少陰病,咽痛者。以陰氣上沖,因致咽痛。半夏、桂枝,降其沖逆,甘草緩其急迫也。

《金匱》半夏厚樸半夏一升,厚樸三兩,茯苓四兩,生姜五兩,蘇葉二兩。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以濕旺氣逆,血肉凝瘀。茯苓瀉其濕,樸、半、姜、蘇,降其逆而散其滯也。

半夏麻黃丸,半夏、麻黃等分,蜜丸。治心下悸者。以陽衰土濕,升降失政,脾陷而乙木不能直升,則郁勃而為悸,胃逆而甲木不能順降,則懸虛而為驚。胃土上逆,濁陰填塞,心下更郁,經絡壅澀,礙厥陰風木升達之路,是以心下悸動。《素問》: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即此謂也。驚原于魂氣之虛飄,悸原于經氣之阻礙。半夏降胃逆而驅濁陰,麻黃開堙郁而通絡路也。

人之中氣,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在下之氣,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氣,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則清氣下陷,一刻不降,則濁氣上逆。濁氣上逆,則嘔噦痰飲皆作,一切驚悸眩暈,吐衄嗽喘,心痞脅脹,膈噎反胃,種種諸病,于是生焉,而總由于中氣之濕寒。蓋中脘者,氣化之原,清于此升,濁于此降,四象推遷,莫不本乎是。不寒www.gydjdsj.org.cn/rencai/不熱,不燥不濕,陰陽和平,氣機自轉。寒濕偏旺,氣化停滯,樞機不運,升降乃反,此脾陷胃逆之根也。安有中氣健運,而病胃逆者哉!

甲木下行而交癸水者,緣于戊土之降。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浮蕩,此驚悸眩暈所由來也。二火升炎,肺金被克,此燥渴煩躁所由來也。收令不遂,清氣堙郁,此吐衄痰嗽所由來也。膽胃逆行,土木壅迫,此痞悶膈噎所由來也。凡此諸證,悉宜溫中燥土之藥,加半夏以降之。其火旺金熱,須用清斂金火之品。然肺為病標而胃為病本,必降戊土,以轉火金,胃氣不降,金火無下行之路也。半夏辛燥開通,沉重下達,專入胃腑,而降逆氣。胃土右轉,濁瘀掃蕩,胃腑沖和,神氣歸根,則鶴胎息,綿綿不絕竭矣。

血原于臟而統(tǒng)于經,升于肝而降于肺,肝脾不升,則血病下陷,肺胃不降,則血病上逆。緣中脘濕寒,胃土上郁,濁氣沖塞,肺津隔礙,收令不行,是以吐衄。此與虛勞驚悸,本屬同原,未有虛勞之久,不生驚悸,驚悸之久,不生吐衄者。當溫中燥土,暖水斂火,以治其本,而用半夏降攝胃氣,以治其標。

庸工以為陰虛火動,不宜半夏,率以清涼滋潤之法,刊諸紙素。千載一轍,四海同風,《靈樞》半夏秫米之方,治目不得瞑,在“邪客篇”。《金匱》半夏麻黃之制,絕無解者。仁人同心,下士不悟,迢迢長夜,悲嘆殷廬,悠悠蒼天,此何心哉。

洗去白礬用。妊娠姜汁炒。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