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醫(yī)理大概約說——四診》---清· 劉止唐
    

脈法精微:《醫(yī)理大概約說——四診》---清· 劉止唐

望聞問切捷法

望而知之謂神。如面黃。是傷食。面青。是有邪心術不端。色欲過度。面白。是不知保身。亦是色欲過度。太虛弱了。面黑則色欲過度。腎家太虧。病甚重也。面赤;鹕酢H珙^昏。眼花。眼脹。時時發(fā)熱。此實火也。如面赤。而又白又青。便是弱癥。此當滋陰降火。因人體以治。亦不可祗作實火治。

聞而知之謂圣。聲音洪亮。疾病無妨。聲啞必死。或寒閉了。亦啞。無妨。聲嘶。有痰。聲短。元氣不足。

問。凡病。問其起居飲食。便知病在何處。此非名醫(yī)不能問。常醫(yī)雖問無益。然亦要學習。

切。只要浮沉遲數四大脈。認得真。知道所以然。便好。凡診法。須以關脈為主。寸多不確。尺亦然。關者。人身將有病。此先不同。診之者。己之關脈先通。熟察其外所現。以脈合之。莫妙於先能通。次要實。如浮沉便是中部。究在何處。以此關考之方是。脈者是神。此言有理。但猶不盡是。心神要妙。姑以脈之得一二分而已。而人之心不同。戕賊保養(yǎng)。神明所系。人不于此去求。只求診脈用藥。便非。須將此理細究。此可包括攝養(yǎng)之法。病者細心考究。醫(yī)者求其少誤。庶少太病。少夭折也。

心浮洪長。肺浮澀短。肝沉弦長。腎沉滑軟。從容而和。脾中和緩。此無病之脈。知無病脈。則知有病脈。每經有偏有衰。即其病危。此亦以四時驗之。

心主血脈在內。久審方知。以心有包絡也。肺肝腎。惟腎養(yǎng)五臟。脾為中土。又為先天主。五臟非此無以養(yǎng)。脾無以生。故二部土。皆以和緩為貴。

臨脈。先平己氣。只將中部。即是關脈。細細審,F診寸診尺。又還原位多診。上下皆關所分。只一神。不必拘拘多索。臟腑統(tǒng)于中氣。世謂之宗。卻不知其為中。中者受天之本。性命在茲。何況區(qū)區(qū)氣化。不由此分。此業(yè)醫(yī)者所以必知道。道即不得于身亦可少誤事。凡脈浮沉遲數。分出無數。尚未將真處細指。真在神住。以我神定在此。以病者設身思。有不現是閉。不確是亂。不和是傷。三部中。忽而一樣。忽而兼。忽而大變。其人氣血大敗。亦與世所謂鬼脈同。但加根柢壞耳。此等如何治。中有不現多。未大變大敗者。可消補用藥。否則不必服藥。只勸作善。只以飲食調其胃。多為服米汁與粥。速作善事。使藥有靈。即看先服何藥。用藥施之一二劑。再照脈憑問看者去治。大約效少要告以藥誤。如寒已宜升提。則不可溫。看其脈。中部浮沉多少去定。又有身中現出。有欲現不現者。則再加提藥。下面則溫藥。中屬脾胃。后天所本。一一均要趨在此。中有隔閡。用一二味通之。中既有可為力。不患上下之戾。其寒冷重者。非必不可治。但在下焦如何行。寒之由在風。風之由在火。雖虛弱人。斷未有無火者。不過微耳。因火生風。仍是外感。久之成內風。小兒之病此。亦是先天太虛。亦是服藥不慎。有大罪者。即因此壞命。皆不知培本。散火斂火之故。大人則自戕。人到成童。多少戕賊。先天雖薄。而己氣血成全體。夭者為天所罰。不論強弱。而所患常不離。乃是自造現在孽。大學之道不明。醫(yī)法少真也。

昔在醫(yī)書中。看有數條。今錄出。先將病者祥問?瓷ㄈ绾。如五臟各有本色。前人言亦是。不如就氣問之。審之。然望色亦有難憑。氣血不可以假。至于神。亦可就此求。但須細默己身?譄o以得真也。聲可不必論。前賢能治病。多于能相人。今以前三者求之。無患病之遁。聲自在內。再有脈癥不合。此是重病。而又要下細?置}未看真。若有功夫能久靜。脈方有憑。今但緩緩求。就淺者多仔細。為人代求神即妙。臟與氣化為一。有本末。腑則亦臟所化。不必深求。如十二經絡。均以臟分部。其妙在一貫。發(fā)之合之。非可易知。二者。人身如己則可治。若太壞。雖仙藥亦不靈。此要勸以保養(yǎng)神炁。調氣亦一法。教人以此保養(yǎng)亦可。

門人問。人身具太極。而腎中間之穴為命門。一動一靜。真陰真陽生焉。然診脈以左尺為腎。屬水為陰。右尺為命門。屬火為陽。竊思人身左為陽。右為陰。且其后妊娠脈歌。左疾為男。右疾為女。蓋謂陽受氣于左。陰受氣于右也。似當以左尺候腎之真陽。右尺候腎之真陰矣。未知是否。

七節(jié)之前有小心。謂內腎命門也。壬水為陽,癸水為陰。陰陽闔辟。而呼吸以生。氣乃行血。精神出焉。診脈分兩尺。正以水有陰陽。相火陰中之陽。腎水陽中之陰。一體一用;コ稍旎。陰陽二字。變化無端。左右分陰陽。一隅之見耳。其實不盡然。如兩目兩耳。何分陰陽。左屬氣。右屬血。人身肢體。又不可以陽左陰右分。此造化妙理。即以養(yǎng)氣有得知之。

問脈訣以心與小腸為表里。故得候左寸。以肺與大腸為表里。故得候右寸。滑伯仁去。臟腑雖有表里。而部位自有分別。不可以大小腸至下之部。診在至高之位者。候小腸于左尺。候大腸于右尺。喻嘉言謂小腸當候右尺。大腸當候左尺。未知孰是。

以尋常脈訣為偽者多。朱子亦云然。于是人皆宗之矣。然人身與天地同。一氣如環(huán)。即五臟。亦非判然不相人。何為有至高至下之分乎。心熱移于小腸。便淋閉癃。肺熱移于大腸。大便燥結。此癥之顯然可證者。若膻中胸中。乃虛位?梢院蚝。此理之似是而非者。

問一呼一吸為一息。脈來四五至為和平。少而二三至。多而六七至。皆為病脈。且云呼出心與肺。吸出肝與腎。氣在呼吸之內。故五至而得胃氣。為平脈。竊思診人之脈。一以審己呼吸。而得至數。一以審脈之有力無力。而查其病屬何經。一心而分用之?衷\脈為時甚暫。無由知其表里陰陽虛實也。

脈名甚多。其實不外浮沉遲數四大脈。多為之名。反;笕。前人之謬也。人身呼吸。一日夜。一萬三千五百息。失其平。違其度。而病生焉。凡診脈。知呼吸之本者幾人。能調自身之呼吸者有幾。有四訣。非可第以脈定病。即以脈,亦未嘗不可。而得至妙者亦希。難矣哉。

問脈訣。浮沉遲數。四大綱脈。又云。肥人脈沉。瘦人脈浮。然傷寒始自太陽經。脈必浮緊。設以肥人染病。診其脈沉。安知其非傷寒傷風乎。以瘦人而病。診其脈浮。安知其即傷寒傷風乎。請解。

十二經絡。還相為宮。唯傷寒傳經。必審之。乃免陰陽二癥錯認。肥瘦血肉耳。傳經是傷寒大端。然亦不可太拘。譬如受在膀胱。此是陽分。而陰太虧者。則入陰分矣。又陰不藏。乃歸陽不藏。要在斂陰。不得專在表陽。總之。陰陽不可太分。仲景豈能詳言。須會到其理方是。

寒久為熱。亦不盡然。試看瘧疾。有陰多久而不愈者。仍是寒留在中。若熱則屬陽。易為散出矣。凡陰盛閉陽均如此。

人迎氣口。強為分別。要不過三關之理。不必拘執(zhí)。至內傷外寒亦不在此分辨。如內傷外感。皆頭痛。時痛時止者。內傷也。長痛則外感。熱從內泛者。內傷也。否則外感。寒見火加衣而減者。內傷也。否則外感。要以形色起居脈理證之。即脈名。亦甚多。不外浮沉遲數四者。初學入手。記名人之方。及藥性。又分陰陽。審虛實。為要。

人身內養(yǎng)不足。元氣虛而癘氣乘之。發(fā)于四時者不同。寒熱偏勝之端不同也。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問而知其氣。望而知其色。聞而知其聲。診視非一處。病情非一端。望聞問切。交盡其術。而察其生死。分而治之。蓋古之醫(yī)者。皆明于陰陽造化之理。達于人情物理之全。而后神明其術。今但以四脈言之。水火之所以濟。與溺竅精竅食喉氣喉。前賢俱不敢明言。以其為人之妙。即天地之機也。何必拘拘以求。亦知其理通臟腑而已。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