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心病還須心藥醫(yī)----坐看云起
    

氣功導引:心病還須心藥醫(yī)----坐看云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a916d601013gkx.html

作者:濟群法師



今天是fo誕日,世界各地的fo子都在以各種法會和香花供養(yǎng)fo陀!爸T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最好的供養(yǎng),莫過于憶念fo陀的品質(zhì),成就fo陀的品質(zhì)。

——fo陀所以成為fo陀的品質(zhì)

fo陀,意為覺者,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悟道者,故覺性為fo陀核心品質(zhì),即《壇經(jīng)》所說的菩提自性!秹(jīng)》開篇,六祖告眾曰:“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fo!遍_宗明義,直暢本懷。這是因為,fo陀的各種功德皆建立于覺性基礎(chǔ)上。正是覺的力量,使fo陀成就斷德、智德和悲德。

斷德,亦名解脫。謂如來斷除一切煩惱惑業(yè),凈除無余。在無盡生命延續(xù)中,我們因無明造作種種業(yè)力,不斷流轉(zhuǎn)生死,輪回受報;還因無明產(chǎn)生種種煩惱,時時顛倒妄想,沉淪苦海。人們不斷追逐外在享樂,試圖減少煩惱。但在這無常危脆的世間,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無論財富還是地位,無論家庭還是親友,其作用皆是有漏而有限的,至多使煩惱得到暫時緩解,卻無法從源頭解決。怎樣根除煩惱?fo法告訴我們,生命內(nèi)在本具化解煩惱的能力,即覺性。當它作用后,煩惱將自動化解。fo陀便因圓滿覺性而成就斷德,超越二執(zhí)束縛。所以,覺性和解脫是一體的。

智德,即般若智慧。謂如來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諸法,圓融無礙。諸fo成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是至高無上的覺悟,故名一切智者。所謂一切智,包含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兩方面。如所有智,即了知事物本質(zhì)的智慧。盡所有智,即了知世間一切緣起現(xiàn)象差別的智慧。由成就差別智,而有度化眾生的無量方便。

悲德,即圓滿大悲。謂如來乘大愿力,救護眾生,有緣莫不蒙度。fo陀的慈悲是平等無別、無量無邊的,與凡夫的小慈小悲有著天壤之別。孟子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凡夫的悲憫之心極為有限,因為它是以狹隘的自我為基礎(chǔ),只是關(guān)心我,我的家人,至多擴展至民族和國家。即使能夠心懷全人類,也很難將這份關(guān)愛遍及所有眾生。而fo菩薩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將眾生和自己視為一體,沒有任何條件和親疏之別。所以能達致這一境界,也是覺性使然。fo陀已超越我法二執(zhí),證得一切有情的平等性,故能本著清凈無染的悲愿利益眾生,盡未來際,永不間斷。

覺與不覺,是fo與眾生的根本差別所在。正如《壇經(jīng)》所說:“前念迷即眾生,后念悟即fo”,迷為眾生(不覺),悟即是fo(覺)。迷與悟,并非截然對立的兩種生命形態(tài),二者皆存在于我們現(xiàn)前一念中。而煩惱與菩提的區(qū)別,也僅在于著境和離境之間,所謂“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之所以會著境,還是因為不覺。當心沾于境界并產(chǎn)生我、法二執(zhí),煩惱就隨之生起。一旦覺悟現(xiàn)起,離開對境界的執(zhí)著,當下就是菩提。fo陀,正是因為開啟生命內(nèi)在的覺性,而能圓滿大慈悲、大智慧,證得大解脫、大自在。



-----------fo教是什么


問:那么是否可以從超越于門派的高度,也可以說是基于各門派的共性,概括地說明一下fo教到底是什么?

  答:如何來定義fo教?我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認為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fo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真理的指南,是完善的道德,是解脫的途徑。

  說fo法是人生的智慧,是因為fo法能使我們?nèi)鐚嵳J識世界,解決人生的各種困惑,而唯有智慧能使我們擺脫無明和蒙昧的狀態(tài),使人生趨向光明。

  說fo法是真理的指南,是因為通過經(jīng)教的學習,能使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修學fo法,非常重視正見和如實見,無明使人類無始以來沉溺在生死流轉(zhuǎn)中,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就要改變對生命的錯誤認識,而聞思經(jīng)教、樹立正見就是使我們通達真理的基礎(chǔ)。修行中的見道位,便是體證宇宙人生真相的過程。

  說fo法是完善的道德,是因為學fo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趨向解脫,而這個目標的到達是要以善行為基礎(chǔ)。fo教所說的善行不同于神教的以神為本,也不像唯物主義者那樣,僅僅是基于社會安定的需要。fo教的道德是建立在真理的基礎(chǔ)上,依因緣因果的規(guī)律建立德行。

  說fo法是解脫的途徑,是因為fo法歸根結(jié)底是為了解決人生的問題,人生有種種困惑、煩惱和痛苦,所以才需要修學fo法,才需要通過對fo法的實踐來獲得究竟解脫。

  試圖解決人生的痛苦,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原動力。從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到當今這個高科技時代,人類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尋求更幸福的生活。但這些努力只能使外在的世界得到改變,使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得到提高。而其他宗教,則是通過對神的祈禱獲得救度,通過對神的信仰最終獲得幸福。和一般宗教不同,fo教認為人類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在于我們對人生的困惑,在于我們的錯誤認識和觀念、在于我們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煩惱。因而,對生命的正確認識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在解決方式上,fo教的著重點是自力,雖然也有他力的成分,但他力也是建立在自力的基礎(chǔ)上。





-----------避免對立的竅訣


——摘自“輔導員的責任”

  我們現(xiàn)在還很難達到真正的無我,但要盡可能地弱化我執(zhí)我見。怎么做?竅訣就是轉(zhuǎn)換中心。通常,我們所有的表達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或是炫耀自己的觀點,或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而中心的轉(zhuǎn)換,是以每個學員而非自己為中心,說什么,怎么說,都取決于大眾的需要,并不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


  如果以自我為中心,你會非常在意我的觀點、我的看法能否得到大家的尊重,這就比較麻煩。當有人不認同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對立。這種對立不僅會使當事者產(chǎn)生抵觸情緒,還會影響共修的氛圍。而當我們以學員為中心時,你首先會有耐心去傾聽,去了解他們的需求。在這個前提下,以適合他們的方式將之導向三級修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輔導員要把自己定位為服務員。因為菩提書院是以班級為重點,以幫助每個人修學為重點。輔導員所做的,不是高高在上地說些什么,而是承擔服務、輔助、協(xié)調(diào)的工作。


  在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中,有一條是“恒順眾生”。這就告訴我們,大乘fo法的修行不是以fo菩薩為中心,而是以眾生為中心,所謂“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yǎng)諸fo;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梢,這個中心的轉(zhuǎn)換非常重要。


  對個人來說,這種轉(zhuǎn)換就是無我的修行。有些學員剛進班時,尤其那些學fo多年者,可能會帶著一點挑戰(zhàn)心理:“我都學了十年二十年了,你有什么水平來輔導我?先問些問題考考你!泵鎸@樣的情況,只要你有我執(zhí)我見,很容易形成對立。因為他的挑戰(zhàn)心理就來自我執(zhí),這時,你的我執(zhí)會立刻跳出來應戰(zhàn)。就像有人出拳打來,我們會本能地出拳抵擋,結(jié)果雙方都挨了一拳。但如果你是虛空,他打過來根本就沒有對象,那就打不響。這樣的心態(tài)和認知,是輔導過程中避免對立的關(guān)鍵所在。


-----------濟群法師 并非名僧的高僧

  “是否高僧,主要取決于自身的生命品質(zhì),而非外在的身份、地位、名聲!

  濟群法師 1984年畢業(yè)于中國fo學院,隨后至福建fo學院、閩南fo學院參學任教。教書育人,學修并重,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現(xiàn)任戒幢fo學研究所所長,閩南fo學院研究生導師
   
,并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長期從事唯識、戒律的研究及講授。

  教學之余積極致力fo法弘揚,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港臺及歐洲、澳洲等地。此外,出版發(fā)表各類著述、論文百余萬字,如《真理與謬論》、《菩提心與道次第》、《濟群法師談人生》等。

  -本刊記者 蒯樂昊 發(fā)自蘇州西園寺

  見到濟群法師,他正坐在西園戒幢律寺一間獨居的禪房內(nèi)盤腿打坐,墻壁上的一副對聯(lián)巧妙地嵌入了法師的名號,“發(fā)心求正覺,忘己濟群生”。法師身前的小幾放著茶道的全部用具。合十見禮,彼此坐下,法師一襲灰衣,面帶祥和微笑,斟泡手法嫻熟。

  法師現(xiàn)在的功課和生活分處蘇州和廈門兩地。在蘇州西園寺時,以教學、弘法為主,并處理fo學研究所的一些事務,接待高校、信眾、專家的來訪也要占據(jù)一些時間。剩下的時間,就用于禪修。在廈門南普陀寺,他有一間單獨的禪房在半山上,在那里可以靜心修學,并修訂一些fo學文稿。另外,會有一些外出演講的任務。

  何謂“高僧”

  濟群17歲剃度出家,這在fo教中稱為“童真入道”,而他與fo教結(jié)緣,卻在更早之前。他說:我似乎生來就是為了出家的。

  出生閩東的濟群,父母都是虔誠的fo教徒。在雙親帶領(lǐng)下,全家信fo,吃長素。濟群幼年的印象中,家里常有許多僧人來住宿、吃飯,而母親總是熱情招待,家里每天早晚都念經(jīng)拜fo。一年秋天,母親發(fā)心到福建東部支提寺幫忙修補藏經(jīng),當時14歲的濟群也跟著同去。

  人物周刊:童真未開時便身入fo門,等成年后了解自己將終生寂寥山門,會不會動搖幼年的直覺選擇,曾有過困惑迷惘的時期嗎?

  濟群法師:童真入道有利有弊,弊端就如你所說,有些人出家時年紀太小,對社會缺乏了解,往往缺乏免疫能力,且多半文化基礎(chǔ)比較薄弱,不利于將來對fo法的深入研究。但這也是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年齡小可以有更多時間來修學fo法;一是有利僧格的養(yǎng)成,一張白紙更容易接受fo法熏陶。就我個人來說,機緣一直比較順,遇到了很好的老師、很好的環(huán)境,而且,我天性就非常喜歡、非常適合寺院的生活。

  在我看來,寺院生活是清凈自在的,而非大家以為的寂寥。當然,如果還有世俗需求,便很難享受這份清福。就像很多來到寺院的人,雖然也喜歡這種清凉之境,但呆上幾天后,卻寧愿回到紅塵中打拼。因為他們還需要到社會上做些什么來證明自己,來獲取自己向往的一切。我的出家雖然比較感性,但隨著修學深入,卻更堅定了這一選擇。尤其是因弘法而對社會有更多了解之后,越發(fā)認識到世俗生活的荒謬。相比之下,我覺得追求真理、智慧、解脫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

  《人物周刊》:您認為判斷一個僧人是否是“高僧”的標準是什么?中國現(xiàn)代、當代史中有哪些您仰慕的高僧?

  濟群法師:現(xiàn)代人,往往將“高僧”和“名僧”混為一談。這個問題古已有之。早在南北朝時期,慧皎所著《高僧傳》中,即對“高而不名”和“名而不高”作了區(qū)分。所以,我們不能僅憑名聲來作出判斷,就像社會上的很多名人,其道德素養(yǎng)未必能作為大眾楷模。當然,也有很多既高又名,名至實歸的大德。

  我所理解的高僧,是依戒定慧三無漏學修行有成者。首先是持戒,具足清凈無染的言行;其次是得定,擁有祥和寂靜的心態(tài);第三是具慧,擁有透視人生、超越生死的智慧。除了這些內(nèi)在學養(yǎng),還要有濟世的悲心,平等關(guān)愛社會大眾。所以說,是否高僧,主要取決于自身的生命品質(zhì),而非外在的身份、地位、名聲。

  在近現(xiàn)代,我所仰慕的高僧有許多,如太虛大師的博大胸懷、弘一律師的嚴謹作風、虛云老和尚的苦修精神,都是我深深景仰的。

  《人物周刊》:具體地說,您認為一個出家人、特別是寺廟的方丈、高僧,他/她的主業(yè)應該是什么?他/她在社會生活當中應該扮演(擔當)怎樣的角色?

  濟群法師:作為一個出家人,主業(yè)就是內(nèi)修和外弘。內(nèi)修,即通過修行完成生命自身的覺醒和解脫;外弘,即幫助大眾達到同樣的目標。換言之,就是自覺覺他。如何才能抵達這一高尚的人生目標?首先要聽聞fo法獲得正確的人生觀念,其次是以fo法觀念重新認識人生,然后通過戒定慧的修行消除生命的迷惑與煩惱,從而完成生命的覺醒和解脫。作為出家人,我們不僅要關(guān)心自己,還要看到蕓蕓眾生也深陷于迷惑和煩惱中。所以,要在自己自覺的基礎(chǔ)上,發(fā)起幫助一切眾生的愿望,并將之作為盡未來際的使命。

  作為寺院的方丈、高僧,首先是一個出家人,自然也離不開內(nèi)修和外弘兩大任務。當然,應該比普通僧眾做得更出色,因為他們還肩負著領(lǐng)眾修行的責任。至于在社會上,則應擔當精神導師的角色,起到化導社會、凈化人心的作用。

  清修還是旅游的發(fā)展之爭

  對少年濟群來說,到了鼓山涌泉寺,他出家的心愿才真正機緣成熟。他從普雨老和尚正式剃度出家。當時的職責是在客堂當“照客”。這個差事,有點像賓館的服務員,負責掃地、打開水、倒茶、洗茶杯,還管客房的鑰匙,給客人開門。

  鼓山涌泉寺是福州五大叢林之一,千百年來高僧輩出!拔母铩逼陂g,寺院被園林管理部門接收了,寺院中的和尚有的被遣送回家,有的被迫還俗,有的在批斗聲中上吊自殺,有的被園林部門收編為職工,不準他們穿僧裝,尼眾必須重新蓄發(fā)。濟群剛出家時,在涌泉寺看到的出家人幾乎都是穿俗裝。濟群的剃度師父普雨老和尚,“文革”中被打為黑教頭,守在寺院中,做郵差、挑糞、種地,每月政府發(fā)給他20元生活費,但老和尚一直堅守在鼓山,不論社會風浪多大都沒有離開。1979年,在老和尚的努力下,涌泉寺率先落實了宗教政策,歸還僧眾管理,濟群就是那時來鼓山剃度的。

  濟群出家?guī)啄旰螅母改敢蚕嗬^遁入空門。1980年,濟群成為中國fo學院的第一批學生。

  《人物周刊》:我注意到,蘇州西園寺作為您的弘法基地,也是眾多僧侶的清修之地,但同時又是一個著名的風景點,這中間如何平衡?

  濟群法師:現(xiàn)在各地政府都大力發(fā)展旅游,大環(huán)境如此。但西園戒幢律寺并沒有特別在旅游方面下功夫,沒有跟旅游部門“主動掛鉤”(笑),所以游客不是很多,比很多名剎古寺差得遠。這里的普仁大和尚發(fā)愿弘揚fo教文化,專門成立了fo學研究所,一方面是教育培養(yǎng)人才,一方面是弘法凈化社會。西園寺的僧人不參與旅游服務,所有給游客提供方便的服務都由在家人承擔。

  《人物周刊》:對河南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因為發(fā)展旅游推動地方經(jīng)濟有功,政府獎勵名牌汽車這件事情所引起的爭議,您如何看?

  濟群法師:我對少林寺的情況并不了解,所以無法具體評價這件事。目前,確實存在鼓勵寺院發(fā)展旅游經(jīng)濟的大環(huán)境。過去我們很重視寺院的清凈,但是清凈跟發(fā)展之間,有時也會有深層次的矛盾。以西園寺為例,這里游客不算多,每年收入如果維持僧人的生存和清修還是沒問題的,但如果要建設發(fā)展,就需要資金來源。西園寺最近新蓋了“三寶樓”,未來將成為大規(guī)模的教學和弘法場所,這個樓的基建成本就是幾千萬。錢從哪里來,就一定有困難。又想保持清凈,又要保持發(fā)展,這中間確實有很多無奈。

  但無論如何,如果放棄fo教之本,一味追逐利益,那肯定是“不如法”(違背fo教教義)的。

  寺院,fo教也稱為“道場”,是提供出家人清修的地方。對社會的外化功能主要有二:一是凈化世間,普度眾生。為社會提供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幫助眾生凈化心靈,解決人生煩惱和困惑。二是承擔相應的慈善事業(yè)。因為寺院的信譽度較高,可以牽頭組織善行義舉,這在傳統(tǒng)寺院中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你們一定在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中看過,古代的饑荒之年,寺院會出面散粥,并為一些貧苦的讀書人提供幫助等等。目前,臺灣教界在fo教慈善事業(yè)方面就做得比較好。

  人物周刊:fo教界對善款的管理有哪些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規(guī)定?

  濟群法師:善款首先要來源正當,其次要尊重施主意愿,若施主說明款項用途,不可隨意更改。至于具體管理,fo教中最權(quán)威的規(guī)定就是戒律。此外,fo教特別強調(diào)的因果法則,也是培養(yǎng)自覺性有效途徑。叢林中,老和尚經(jīng)常會教導大眾珍惜施主供養(yǎng),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真正體認到這一點,就能從根本上杜絕管理隱患。當然,僅僅依靠自覺還不夠,還需要相應制度進行制約和分配管理,使每一份善款得有最有效的利用。

  fo教是心靈的智慧

  “我平時讀書累了,就會去山上走走,或者到海邊漫步,或獨自沉思,或帶上幾個學生,或偕同一些朋友,在一種很放松的狀態(tài)下,自由地思考和討論一些人生問題!彼趶B門南普陀寺清修的禪房,位于后山半山腰的阿蘭若處,遠離喧囂,每天爬山很方便。

  濟群法師在我身前時走時停,為我指點,我注意到他走路的方式與我大相徑庭。他提步很輕,幾乎沒有聲音,上身也不會因出腳而起伏或改變左右重心,仿fo在平移,只有大褂的后裾隨之均勻地飄忽拂動,狀極優(yōu)雅。

  濟群法師稱自己是“山野之人”,甚至,是“自由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安幌矚g管人管事,更害怕介入復雜的行政事務中。同時也不愿意被別人管,我討厭無謂的應酬,沒有辦法去干自己不喜歡的事,也不會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勉強干些不愿意干的事,更不可能為五斗米折腰!币虼,在教學之外,他謝絕一切社會頭銜和行政職務。

  在廈門大學歷史系進修研究生期間,濟群等法師萌生了向大學學子傳授fo教文化的念頭,他們與廈門大學歷史系聯(lián)合舉辦“fo教文化研討班”,第一期就招了80多名學生,內(nèi)容有講座、參訪寺院、禪修、座談,半個月下來,效果很不錯。接著,他們又辦了第二期、第三期,后來干脆在廈大成立“青年禪學社”,長期為大學生開設fo學系列講座或?qū)n}講座。后來,他將這一做法帶到蘇州西園寺,寺院弘法部專門開辦了“青年學fo組”、“青年學fo進修班”,利用周末的時間為青年人開辦講座,舉行共修。

  人物周刊:人們對宗教有很多理解上的偏差,而fo教本身也博大精深、教派眾多,您修學近三十年,如果請您用一句話概括fo教,什么是fo教?

  濟群法師:fo法是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究竟解脫人生痛苦的方法。

  人物周刊:fo教中,“受”與“施”的界限如何設定?即fo教界可以從社會得到什么?又應該為社會貢獻什么?

  濟群法師:fo教有接受供養(yǎng)的傳統(tǒng)。fo陀時代,僧眾不事生產(chǎn),托缽乞食。其意義有二,一是令僧眾全身心地追求解脫,利益眾生;一是令眾生通過供養(yǎng)而培植福田。至于可以從社會得到什么,這涉及發(fā)心等問題。fo弟子中,有“聲聞行者”和“菩薩行者”之分,前者追求個人解脫,后者發(fā)愿帶領(lǐng)大眾共同解脫。相應的,行為規(guī)范和受持戒律也有所不同。依聲聞戒,除生活必需的衣、食、住、醫(yī)藥外,個人生活不必擁有更多。依菩薩戒,則應廣泛利益眾生,這就必須多事、多業(yè),凡對眾生有利的事都盡力而為,這就需要相應的財力和物力。如果是發(fā)愿利益大眾,是直接或間接地用于弘法事業(yè),并且不違背戒律的基本規(guī)范,那么,得到什么都是可以的。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不能為了個人享樂。

  fo教能為社會貢獻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fo教能為社會提供健康的宗教信仰。如果傳統(tǒng)宗教得到保護,并有良好的傳播環(huán)境,以此滿足民眾的信仰需求,并為他們闡明辨別真?zhèn)蔚臉藴剩鞣N邪教就不再有可乘之機。其次,fo教能為社會提供正確的人生觀念。在今天,很多人活得非常迷惘,自殺率居高不下,抑郁癥與日俱增,究其根源,都是因為對人生的真正價值缺乏省思,這就很容易迷失方向。第三,fo教界能為社會發(fā)揮慈善的功能。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貧富現(xiàn)象日益懸殊,這也導致了種種社會不安定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在福利制度尚未健全之前,依賴社會力量開展慈善活動,是調(diào)節(jié)貧富關(guān)系的必要途徑。宗教團體具有較高可信度,應當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第四,寺院能作為社會大眾的精神家園。在這個浮躁喧囂的世間,人們越來越需要一個讓心靈休息、讓精神升華的驛站,在這方面,寺院還有很大的潛力有待發(fā)揮。


-----------濟群法師是國內(nèi)從事fo學研究及教學、弘法的知名法師。法師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縣一個fo教家庭,曾在寧德支提寺、閩侯雪峰寺體驗寺院生活。1979年從鼓山涌泉寺普雨老和尚正式剃度,1981年于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1984年畢業(yè)于中國fo學院,隨后到莆田廣化寺等處參學。現(xiàn)任戒幢fo學研究所所長,閩南fo學院研究生導師,并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主講唯識、戒律、阿含等課程。 近二十年來,法師在修學之余發(fā)表了數(shù)十萬字的fo學論文,并積極從事弘法事業(yè),時常在歐洲、澳洲、港臺及大陸各地高等院校、信眾團體、寺院應邀演講。著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金剛經(jīng)的現(xiàn)代意義》、《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學fo者的信念》、《幸福人生的原理》等人生fo教系列叢書。   1999年出版《人生fo教叢書》三本,在社會各界影響廣泛,并陸續(xù)推出《人生fo教小叢書系列》三輯,包括《人生fo教在當代的弘揚》等十五本,與社會大眾廣結(jié)法緣。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fo教思想,提出fo法是人生智慧、是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fo法的誤解,使fo法走入生活。此后,更將弘法重點轉(zhuǎn)向道次第、菩提心、皈依的弘揚,著重fo法基礎(chǔ)建設,希望fo弟子們能在菩提道上穩(wěn)步前進   法師繼承太虛大師人生fo教思想,提出fo法是人生智慧、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fo法的誤解,使fo法融入現(xiàn)實生活中。
-----------經(jīng)歷


  對少年濟群來說,到了鼓山涌泉寺,他出家的心愿才真正機緣成熟。他從普雨老和尚正式剃度出家。當時的職責是在客堂當“照客”。這個差事,有點像賓館的服務員,負責掃地、打開水、倒茶、洗茶杯,還管客房的鑰匙,給客人開門。 鼓山涌泉寺是福州五大叢林之一,千百年來高僧輩出!拔母铩逼陂g,寺院被園林管理部門接收了,寺院中的和尚有的被遣送回家,有的被迫還俗,有的在批斗聲中上吊自殺,有的被園林部門收編為職工,不準他們穿僧裝,尼眾必須重新蓄發(fā)。濟群剛出家時,在涌泉寺看到的出家人幾乎都是穿俗裝。濟群的剃度師父普雨老和尚,“文革”中被打為黑教頭,守在寺院中,做郵差、挑糞、種地,每月政府發(fā)給他20元生活費,但老和尚一直堅守在鼓山,不論社會風浪多大都沒有離開。1979年,在老和尚的努力下,涌泉寺率先落實了宗教政策,歸還僧眾管理,濟群就是那時來鼓山剃度的。
      

濟群出家?guī)啄旰,他的父母也相繼遁入空門。1980年,濟群成為中國fo學院的第一批學生。
  在中國fo學院學習時,因為出家前文化和fo學基礎(chǔ)都比較薄弱,所以濟群只知道如饑似渴地學習。畢業(yè)后來到莆田廣化寺,在后山一個偏僻的地方繼續(xù)學習。讀書之余,也在fo學院講課。廣化寺的幾年生活,使?jié)涸趂o學院所受的綜合教育的基礎(chǔ)上,對戒律、俱舍和唯識有了進一步的研究。1988年來到南普陀寺,在阿蘭若處靜修。這清靜自然的環(huán)境,對他的學習、修行和弘法事業(yè)都有很大的幫助。
  廈門是個沿海開放城市,與東南亞及港臺有著頻繁的交流往來。由此,濟群在廈門大學歷史系進修研究生期間也有因緣接觸到很多海外的法師,并從他們的介紹中,對海外弘法事業(yè)的發(fā)展有所了解,于是萌生了弘法的念頭。他首先是在南普陀寺的圓通講堂,和湛如法師一起為信眾開設了“正信fo教系列”和“人生fo教系列”的講座。當時他們還在廈大歷史系進修研究生課程,這一因緣使他們得以在廈大舉辦了“fo教文化研討班”,開始了面向高校的弘法。第一期就招了80多名學生,內(nèi)容有講座、參訪寺院、禪修、座談,半個月下來,效果很不錯。接著,他們又辦了第二期、第三期,后來干脆在廈大成立“青年禪學社”,長期為大學生開設fo學系列講座或?qū)n}講座。后來,他將這一做法帶到蘇州西園寺,寺院弘法部專門開辦了“青年學fo組”、“青年學fo進修班”,利用周末的時間為青年人開辦講座,舉行共修。   其后,又應邀到各地舉辦fo學講座。從此以后,濟群就這樣走上了弘法道路。
-----------看fo教


  fo法是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究竟解脫人生痛苦的方法。 fo教有接受供養(yǎng)的傳統(tǒng)。fo陀時代,僧眾不事生產(chǎn),托缽乞食。其意義有二,一是令僧眾全身心地追求解脫,利益眾生;一是令眾生通過供養(yǎng)而培植福田。至于可以從社會得到什么,這涉及發(fā)心等問題。fo弟子中,有“聲聞行者”和“菩薩行者”之分,前者追求個人解脫,后者發(fā)愿帶領(lǐng)大眾共同解脫。相應的,行為規(guī)范和受持戒律也有所不同。依聲聞戒,除生活必需的衣、食、住、醫(yī)藥外,個人生活不必擁有更多。依菩薩戒,則應廣泛利益眾生,這就必須多事、多業(yè),凡對眾生有利的事都盡力而為,這就需要相應的財力和物力。如果是發(fā)愿利益大眾,是直接或間接地用于弘法事業(yè),并且不違背戒律的基本規(guī)范,那么,得到什么都是可以的。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不能為了個人享樂。   

fo教能為社會貢獻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fo教能為社會提供健康的宗教信仰。如果傳統(tǒng)宗教得到保護,并有良好的傳播環(huán)境,以此滿足民眾的信仰需求,并為他們闡明辨別真?zhèn)蔚臉藴,各種邪教就不再有可乘之機。其次,fo教能為社會提供正確的人生觀念。在今天,很多人活得非常迷惘,自殺率居高不下,抑郁癥與日俱增,究其根源,都是因為對人生的真正價值缺乏省思,這就很容易迷失方向。第三,fo教界能為社會發(fā)揮慈善的功能。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貧富現(xiàn)象日益懸殊,這也導致了種種社會不安定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在福利制度尚未健全之前,依賴社會力量開展慈善活動,是調(diào)節(jié)貧富關(guān)系的必要途徑。宗教團體具有較高可信度,應當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第四,寺院能作為社會大眾的精神家園。在這個浮躁喧囂的世間,人們越來越需要一個讓心靈休息、讓精神升華的驛站,在這方面,寺院還有很大的潛力有待發(fā)揮。
-----------提起支提寺,許多人可能會很陌生。在過去是因為地理位置比較偏僻,交通又不方便,所以不為人所知。據(jù)說現(xiàn)在公路已經(jīng)通車了,但因為不是重要的風景名勝,也很難引來遠方的游客。所以支提寺還能保有它的清凈、純樸。 “支提寺”是人們對它的俗稱,完整而規(guī)范的稱呼,應該是“支提山華藏寺”。支提寺在福建東部的寧德境內(nèi),被譽為“東南第一山”,是天冠菩薩道場。據(jù)《華嚴經(jīng)》記載:東南方有山名支提,從昔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現(xiàn)有菩薩名曰天冠,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中國的fo教四大名山,經(jīng)典中有依據(jù)的除五臺山外,便是支提山了。寺中現(xiàn)有明成祖仁孝皇后所賜的千尊天冠菩薩像,每尊高一尺,重二十余斤,供奉在大殿中。
  我和支提山的因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從小生長在fo教家庭,在父母親帶領(lǐng)下,全家信fo,吃長素。印象中家里常有許多僧人來住宿、吃飯,母親總是熱情地招待他們,家里每天早晚都念經(jīng)拜fo。14歲那年秋天,母親和賽岐萬壽寺的戒修尼師,發(fā)心到支提寺幫忙修補藏經(jīng),我也記不清是怎么一回事,就跟她們?nèi)チ恕?br >  我在支提寺以一個行者的身分住了三個多月。當時寺內(nèi)大約有僧眾三四十人,住持是妙果和尚。那時候的人真是很單純,每天的工作就是鋤地、種菜、砍柴;有時師父們帶著到山里采菇、挖筍,過得很有趣。肚子餓了,就盼著快些收工。這么一來,吃飯也成了每天開心的事。  

當時的出家人,了生死的觀念很強,個個都很講修行。大家白天干活,早晚上殿誦經(jīng),稱為做功課。既然是功課,每天都必須要完成,即使白天干活干得再累,也很少有人會落下。因為大家都覺得這是吃飯的本錢,祖師們訂下的重要修行方法。如果不做功課,不但了生死無門,更是信施難消。
  除了早晚功課,每個人大都有自己另外的安排。有的人拜經(jīng),比如拜《華嚴經(jīng)》或《法華經(jīng)》,一字一拜,連續(xù)拜上幾年。有的人誦經(jīng),長期誦一部《金剛經(jīng)》或《地藏經(jīng)》等。有的人念fo或參禪,夜不倒單。他們不懂得很多道理,平常也不太講教理,最多交流一下修行心得。寺廟沒有安排集體學習,有的只是師資間的單獨傳授,做些警策性的開示,但大家都很自覺。
  很難想象,我那時身體瘦小,卻天天跟著大家干活、念經(jīng),起早摸黑真不容易。寺院做功課的時間很長,有時三點多就起床,迷迷糊糊地來到大殿,跟著大眾誦經(jīng),經(jīng)常誦著誦著,抱著柱子就睡著了。我在支提寺只住了三個多月,離開時是被寧德地區(qū)有關(guān)部門的同志起單的。他們到支提寺來組織僧眾學習了一周,然后就把寺院中的一些青年僧人遣散了。他們說:宗教就要消亡了,你們年紀輕輕的出什么家,快回去吧!就這樣我們被趕走了。

  支提寺我已有十多年沒去了,據(jù)說現(xiàn)在變化很大,公路已經(jīng)開通了,不必像從前那樣走幾十里的山路;寺中的大量農(nóng)田已包給附近的居民耕種,僧眾不必像農(nóng)民一樣每天忙于種田,只要種些菜,砍砍柴,可以騰出大量的時間學習和修行。聽說山上現(xiàn)在還辦了一個律學班,成就十多個比丘在那里發(fā)心學習戒律,而整個叢林生活也從原始的樸素走向規(guī)范。
-----------
  雪峰寺

  稍微了解一點禪宗歷史的人,都知道雪峰義存這個名字。雪峰是地名,雪峰寺全稱是“雪峰崇圣禪寺”,這里是義存祖師當年修行弘法的道場。今天去朝拜雪峰寺,還能見到義存祖師留下的遺物。如枯木庵,是義存祖師當年坐禪的地方。這是一棵很大的樹,樹心是空的,祖師當年坐在那里修定放光,才感動了當?shù)亻L者舍地蓋寺;天王殿門前,聳立著四棵高大的樹木,其中兩棵是義存祖師親手植的;還有義存祖師的塔,塔上石頭呈綻放狀,像一朵朵花,據(jù)說這預示著祖師要再來人間弘法度生。 雪峰,正像這個名字一樣,是一個清涼的世界。雪峰寺地處福建閩侯縣,海拔很高,即使在炎熱的夏天,晚上睡覺也可以蓋棉被,白天則異常涼爽,真是禪修、避暑的好地方。雪峰寺是禪宗祖庭,自然以禪修出名。寺中有老禪堂一座,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冬暖夏涼。在這座禪堂里,出了很多祖師。據(jù)說當年義存祖師在世時,住眾達幾千人,曾經(jīng)有一次坐香,一犍槌敲下去,開悟了幾十人。


  雪峰寺是福州五大叢林之一,地處邊遠的閩侯山區(qū),所以“文革”中僧眾也沒有間斷過。我18歲時到雪峰寺,正式開始了我的“出家”生涯。當時自以為出家了,現(xiàn)在看起來,其實還是行者的身份。“文革”中的雪峰寺,一直以生產(chǎn)隊的形式出現(xiàn),寺院擁有幾十畝的田地和菜園。僧眾也像普通的農(nóng)民一樣,每天在田頭師的帶領(lǐng)下,到田里干活。


  那時寺中有一大班老和尚,他們都在雪峰寺住了幾十年。有的老和尚從小在雪峰寺出家,到老都幾乎沒有離開過。他們經(jīng)歷了解放前艱苦的物質(zhì)生活,解放后的各種政治運動,尤其是“文革”,都不曾使他們動搖過對fo法的信心和道念。他們既是歷史的見證人,又是叢林生活的繼承者和實踐者。和他們住在一起,比起讀《百丈清規(guī)》,體會更要深刻得多。


  有的老和尚熟悉叢林的各種規(guī)矩。他們年青的時候為了尋找善知識,四處參學,住過金山寺、高旻寺。和他們接觸,他們會和你大談金山香、高旻腿,你會了解到許多書本上找不到的叢林軼事。有的老和尚精通敲打唱念,翻開《禪林贊本》,能從第一條唱到最后一條。我住雪峰寺時,跟他們學會了唱很多贊。我現(xiàn)在的唱誦基礎(chǔ),就是那時打下的。


有的老和尚禪修的功夫很高。在雪峰寺的周圍,有很多茅蓬,那里住的都是修行人。他們覺得叢林的集體生活不利于他們專修,于是就在寺外找一座或臨時蓋一座簡陋的茅蓬,常住給他們提供生活保障,讓他們在那里專修。有的人日中一食,夜不倒單?菽锯肿∮幸晃唤腥鹋d的老和尚,專門誦《法華經(jīng)》、拜《法華經(jīng)》,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冬天也不穿鞋,吃的很簡單。我也不清楚他老人家在這里修行多少年了。印象中,我剛到雪峰寺出家時,他就這么做了。今年暑假期間我到雪峰寺去拜訪他老人家時,發(fā)現(xiàn)他體力雖然不如從前,但修行的態(tài)度卻依然沒有改變。


  我在雪峰寺的工作是跟隨僧眾干農(nóng)活。記得在雪峰寺后山砍柴,因為山很陡,我當時的個頭又小,砍了柴沒法挑,只得從山上滾下來,挺好玩的。雪峰寺門前的放生池,“文革”時期被填起來當水稻田,淤泥很厚,在田里干活的時候,整個人都有被淹沒的感覺。雪峰寺保有中國傳統(tǒng)叢林的遺風,農(nóng)禪并重,僧眾除了干農(nóng)活,早晚二時課誦從不間斷。

  寺院成就一些禪修者專心坐禪修行,禪堂每天都有人在打坐。其他僧人沒事時,也喜歡到禪堂坐一坐。寺院到了冬天,安排禪七,組織大眾共修。打禪七的時候,供齋的人特別多,好吃的東西源源不斷,令人大飽口福。如果坐禪時沒有得到禪悅的人,此時就能滿足一下食欲,也算是種補償。到了夏天,寺院有時會請法師來講經(jīng),記得當時有位江西的海燈法師給大家講《心經(jīng)》,一口江西土話,邊講邊笑,每次我們都只能聽到他老人家的歡聲笑語,總覺得他講得很好,但就是不知道他說些什么。
  大多數(shù)僧人都有自己的修行法門,以念fo、參禪或禪凈雙修者居多。我在雪峰寺時親近過一位老參師父,是參禪的,推崇《六祖壇經(jīng)》、《傳心法要》、《臨濟義玄禪師語錄》。他老人家叫我看這幾本書,時常給我開示一些修禪之道。他自己的修行則不拘形式,重視行住坐臥中對念頭的觀照,現(xiàn)在看來他修的是祖師禪。我對禪的愛好,就是從那時培養(yǎng)起來的。
-----------涌泉寺


  鼓山涌泉寺是福州五大叢林之一。開山祖師是雪峰寺來的神晏禪師,千百年來高僧輩出,近代高僧虛云老和尚住持過鼓山,并對寺院的道風作了整頓。 鼓山涌泉寺歷史悠久,文化內(nèi)涵豐厚,有喝水巖等十八景。歷代文人士大夫參觀游玩時留下不少墨跡,都刻在石頭上。在喝水巖一帶,有三百多塊摩崖題刻,著名的有朱熹、蔡襄、趙汝愚、郭沫若等人的題字。寺內(nèi)收藏有多種版本大藏經(jīng)以及單行本的經(jīng)論,還有刻印經(jīng)書的經(jīng)版上萬塊,尤其是保存了清代為霖道霈禪師的《大方廣fo華嚴經(jīng)疏論纂要》的版本。民國年間,弘一大師特別發(fā)心刷印了幾十部,分贈國內(nèi)外的各個藏經(jīng)樓、圖書館保存。  


鼓山涌泉寺在“文革”中被園林部門占據(jù),1979年在住持普雨老和尚的努力下,率先落實了宗教政策,歸還僧眾管理,我就是那時來鼓山的。普雨法師是北京人,畢業(yè)于北平藝術(shù)專業(yè)學院。出家后在青島湛山寺親近過倓虛法師。解放前南下,到圓明講堂拜見圓瑛法師,由圓老寫信給當時住持盛慧老和尚,推薦住涌泉寺。他先后在涌泉寺?lián)芜^fo學院的教務長、監(jiān)院、住持。

  老和尚自從住持涌泉寺以來,就堅守在鼓山,不論社會風浪多大都沒有離開過!拔母铩敝,寺院被福州市園林管理部門接收了,寺院中的和尚有的被遣送回家,有的被迫還俗,有的在批斗聲中上吊自殺,有的被園林部門收編為職工,不準他們穿僧裝,尼眾必須重新蓄發(fā)。我剛出家時,看到的出家人幾乎都是穿俗裝,包括像妙湛老和尚、北京的正果老法師、巨贊老法師等人。

  普雨老和尚“文革”中被打為黑教頭,守在寺院中,做郵差、挑糞、種地,每月政府發(fā)給他20元人民幣作生活費。“四人幫”垮臺后,政府開始落實宗教政策,老和尚就著手涌泉寺的恢復工作。通過多年的努力,到了1979年,涌泉寺才正式歸fo教界管理。由于老和尚的道德學問以及愛國愛教的精神,先后被推選為福建省fo教協(xié)會會長、福州市fo教協(xié)會會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


  老和尚對福建fo教貢獻是很大的。他協(xié)助政府落實宗教政策,使得許多被園林、文物等部門侵占的寺院歸還僧眾管理,維護了fo教界的權(quán)益;參與成立省、市fo教協(xié)會,推動福建fo教事業(yè)的發(fā)展;開壇傳戒,紹隆僧種;創(chuàng)辦福建fo學院,培養(yǎng)fo教人才;接待海外僑僧、國際友人,出國訪問,增進各國fo教徒之間的友誼,加強國際友好往來;創(chuàng)辦涌泉寺書畫社,團結(jié)福建書畫界人士,增進他們對fo教的了解。老和尚的種種努力,為福建fo教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我是在涌泉寺從普雨老和尚正式剃度出家的。住涌泉寺期間,我在客堂當照客。這個差事,有點像賓館的服務員,負責掃地、打開水、倒茶、洗茶杯,還管客房的鑰匙,負責給客人開門。涌泉寺旁駐扎著軍隊,經(jīng)常放映免費的電影。有個晚上我隨著大人們?nèi)タ措娪,把客堂鑰匙帶在身邊。那天電影一直放到十點多才結(jié)束,當我回到寺廟時,知客師告訴我,晚上8點多來了一幫客人,找不到鑰匙,無法安單。我知道這下大事不好,第二天老和尚知道了這件事,果然讓我寫了五張檢討書才過關(guān)。

  涌泉寺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qū),每天都要接待成千上萬的游客。僧眾平常的主要工作是看護各個殿堂,給游客們提供方便。寺中設有小賣部、飲食部、fo經(jīng)流通處,這些工作都由僧眾自己擔任。有時汽車到福州運貨回來,客堂會敲鐘,大家聽到鐘聲都要去出坡。全寺上下傾巢出動,如螞蟻搬家式的,或背或挑或扛,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一汽車滿滿的貨物就搬光了。


  寺院到了大年三十會安排一次普茶。這是一種既莊嚴又輕松的宗教生活。普茶一般都安排在晚上7點開始,大眾聽到鐘聲,穿衣搭袍,三三兩兩地來到齋堂,恭候方丈的大駕。齋堂的監(jiān)齋菩薩前,點著兩根大紅蠟燭,齋堂的條桌上,擺滿了水果、花生、瓜子、糖果等,每人面前還放著一個茶杯。方丈在侍者的陪同下來到齋堂后,維那起腔,唱爐香贊,方丈拈香、禮fo、升座,開始給大家開示。這時巡堂拿著茶壺,依次給大眾倒茶。在柔和的燭光下,在裊裊的香煙里,在方丈和藹的話音中,大家靜靜地品著茶。
  禪宗重視生活中的修行,有人問趙州禪師:“如何修禪?”禪師說:“喝茶去!”普茶,是禪與茶的結(jié)合,用平常心靜靜地品味茶的清香,清清明明,不取不舍,無愛無嗔。禪宗的普茶流傳到日本,形成了日本的茶道。記得八十年代普雨老和尚在世時,日本某宗派的住持,還專門在大年三十率領(lǐng)一班僧眾到涌泉寺觀摩普茶。

  寺院也非常重視僧眾的學習。普雨老和尚本人對fo學、藝術(shù)都有很高的修養(yǎng),他早就意識到提高僧眾fo學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在八十年代初就創(chuàng)辦了fo學培訓班,招收本省的年輕僧伽到鼓山參加學習,既為寺院充實了新生力量,又能達到提高僧人fo學水平的目的。我在中國fo學院上學時,有年暑假回鼓山,培訓班還請我去為班上的同學講座。那是我第一次正式登臺演講,因為做了充分的準備,所以沒怎么緊張就完成了任務。

  鼓山涌泉寺繼普雨老和尚之后擔任住持的是妙湛老法師,妙老圓寂后現(xiàn)在是普法法師。暑假期間我又去鼓山故地重游了一番,并得到普法法師的熱情招待。普法法師很能干,把整個寺院的殿堂修繕一新,與園林管理部門、政府部門的關(guān)系也處理得較妥當,為寺院未來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普法法師和我談了發(fā)展fo教事業(yè)的一些設想,我衷心祝愿他的規(guī)劃早日實現(xiàn)。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