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暗褐為甲片,內(nèi)布條紋外花斑,
堅韌角質(zhì)半透明,清熱解毒與平肝。
[來源] 為海
龜科動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L)的甲片。
[產(chǎn)地] 產(chǎn)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及西沙群島等地。
[采收] 全年均可捕獲。捕得后,將其倒懸,用沸醋澆潑,其甲即能逐片剝下,去凈殘肉,洗凈,干燥。
[藥材形性] 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長10-20cm,厚O.15-0.3cm。邊緣較薄,中間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并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的花紋,平滑而有光澤,內(nèi)面密布白色的條紋或斑點,井有縱橫交錯的溝紋。質(zhì)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zhì)。氣無,味微咸。
以片厚、花紋明顯、半透明者為佳。
[炮制] 銼末或磨成細粉;或用溫水浸軟,切成細絲曬干。
[成分]含角蛋白、膠質(zhì)等。
www.med126.com [性味、歸經(jīng)] 甘咸寒;入心、肝經(jīng)。
[功用] 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用于
肝陽上亢,
眩暈頭痛;高熱
神昏,痙瘸
抽搐,譫語煩狂;瘡癌腫毒,痘瘡等。
[處方名] 玳瑁 ,毒瑁 碡瑁
[用法、用量] 磨汁或銼末服,每次1-3克;或以絲片另煎汁沖服,3-6克;或入丸散劑。
[保貯] 置干燥處,防塵。
按: 1.本品功似
犀角及
羚羊角,然力弱,加大劑量,可代之。 2.對本品的炮制,目前各地有以
滑石炒燙,目的是便于粉碎。但經(jīng)炒燙后,能使大部分
氨基酸等有效成分破壞,失去原藥的性能。故入藥應以銼末或磨汁沖服為宜。按《本草衍義》云:“碡瑁,生者入藥,蓋性味全也。既入湯火中即不堪用,……與生熟犀其義同。”亦即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