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敦樸江區(qū)
|
漢語拼音 |
dun sheng cao
|
英文名 |
root of Tibet Ladyslipper
|
藥材基原 |
為蘭科植物大花杓蘭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大花杓蘭,草本,高30-45cm。根莖短,生多數(shù)細長須根,土黃色。莖直立,粗壯,具3-5片葉。葉互生;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收狹成鞘抱莖,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被細毛;ù螅瑔紊,少為2朵,頂生;紫紅色,極少花為白色;中萼片寬卵形,長4-5cm;合萼片卵形,較中萼片短而狹,急尖具2齒;花瓣披針形,較中萼片長,內(nèi)面基部具長毛;唇瓣幾乎與花瓣等長,紫紅色或黑紫色,囊內(nèi)底部與基部具長柔毛,上部的前面內(nèi)彎;退化雄蕊近卵狀箭形或長圓狀箭形,長10-17mm,色淺或為黑紫色;子房被短柔毛至無毛;ㄆ5--7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南及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000-4000m的山坡林間草地或河谷、河灘草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7-9月采挖。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微溫;有小毒
|
歸經(jīng) |
膀胱;腎經(jīng)
|
功效 |
利尿消腫;活血止痛
|
功效分類 |
利水藥;活血藥
|
主治 |
下肢水腫;淋癥;白帶;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Cypripedii Tibetic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ypripedium macranthum Sw.[C.tibeticum King ex Rolfe]
|
科屬分類 |
蘭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