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粳稻谷奴 |
漢語拼音 | jing gu nu |
英文名 | smut fungi of rice |
藥材基原 | 為麥角菌科真菌稻綠核菌的菌核及分生孢子。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菌核球形,直徑約5mm。表面綠色,內(nèi)部橙黃色,中央近白色。分生孢子球形,有小刺,綠色,直徑4-6μm。被害水稻的稻穗,每穗病粒少者1-2粒,多者10余粒,病粒內(nèi)外穎先開裂,露出淡黃綠色的塊狀物,逐漸膨大,以后表面包被破裂,逐漸變?yōu)榫G色,最后表面出現(xiàn)墨綠色粉末,且現(xiàn)龜裂紋。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吉林、遼寧、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寄生于稻的小穗上,有時(shí)也寄生于稻屬其他植物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秋季將菌核摘下后,曬干備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1.性狀鑒別 本品為稻谷穗上受稻綠核菌感染形成的病粒(菌核),每穗1-2粒,多至10余粒。單個(gè)病粒呈球形,直徑6-9mm,表面墨綠色,內(nèi)部橙黃色,中央近白色。氣微,味淡。 2.顯微鑒別 分生孢子球形,有小刺,綠色,直徑4-6μm。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黑粉菌毒素(ustilox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咸;平 |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利咽清熱解毒;利咽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 |
主治 | 喉痹;咽喉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0g;研末,3~4.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千金方》:治走馬喉痹,燒研,酒服方寸匕。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Sclerotium Ustilaginoideae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 |
科屬分類 | 麥角菌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