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巖耳巴、心葉蒙自虎耳草、蒙自虎耳草、紅巖草、反背紅、小反背紅
|
漢語拼音 |
da hu er cao
|
英文名 |
saxifraga
|
藥材基原 |
為虎耳草科植物卵心葉虎耳草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卵心葉虎耳草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40cm。莖單一,被褐色腺毛;~近簇生;柄長5-15cm,肉質(zhì),疏生白色長毛;葉片通常卵形,稀闊卵形至腎形,長1.2-10cm,寬1-8.4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心形,與葉柄連結(jié)處具芽,邊緣具波狀粗齒和腺睫毛,兩面被糙腺毛和斑點;莖上葉互生,1-4枚;披針形至卵形,長2.5-5mm,寬約1.1mm,背面和邊緣具腺毛,單脈。聚傘花序圓錐狀;長13-22cm,具12-30朵花;花序被腺毛,花兩側(cè)對生;花兩性;萼片5裂,基部與子房下部連合;花冠5瓣,其3枚較短,一枚較長,長3.3-17.5mm,另一枚最長,長12.6-29.3mm,全緣,白色;雄蕊10,花絲棒狀;子房2室,近上位,由2個心皮構(gòu)成,基部連合,上部近分離。蒴果,先端具2喙。種子多數(shù);ā⒐5-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800-3800m的陰濕崖壁或林下溪畔。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可采。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根莖呈不規(guī)則塊狀,長1-2cm,直徑1.5-2.5cm,有多數(shù)須根,表面黑色。莖近細方柱形,長9-25cm,淺綠色,有縱棱;~多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形,長1.5-10cm,寬1-8cm,灰綠色,先端鈍或尖,基部心形,與葉柄連接處有芽,邊緣具波狀粗齒及腺睫毛,兩面均被粗糙腺毛和斑點;葉柄長2-7cm,被褐色長腺毛;莖生葉披針形,長2.5-5mm,寬約1.1mm。有的可見聚傘花序,圓錐形,棕紅色。氣微,味微苦、辛,有小毒。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微苦、辛;寒;小毒
|
歸經(jīng) |
心;肺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活血止血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麻疹,高熱,咳嗽,中耳炎,支氣管炎,咯血,吐血,皮膚過敏,月經(jīng)不調(diào),腮腺炎,乳腺炎,無名腫毒,毒蛇咬傷,皮膚潰瘍,濕疹,燙火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搗敷;或搗汁滴耳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貴州草藥》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Saxifragae Aculeat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axifrage aculeata Balf.f.[S.mengtzeana Engl.et Irmsch.var.cordatifoliaEngl.et Irmsch.;S.ovatocordata Hand.-Mazz.]
|
科屬分類 |
虎耳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