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道地杜 |
漢語拼音 | lai pi ge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蕁麻科植物倒卵葉紫麻的根或全株。 |
動植物形態(tài) | 直立或攀援灌木,高2-3m。小枝有粗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7cm;托葉條狀披針形,長約1cm,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15cm,寬2-9cm,先端突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淺心形或?qū)捫ㄐ危吘壴谥、下部以上有牙齒或粗牙齒,上面疏生伏毛,脫落后毛枕呈乳狀突起,極粗糙,有時有泡狀隆起,下面被一層薄的灰白色氈毛;基出脈3條,側(cè)脈2-4對;ㄐ蛏谏夏晟屠现Φ娜~腋,長0.8-1.5cm,二至三回二歧分枝,或二叉狀分枝。雄花被片與雄蕊3,稀2,退化雌蕊棍棒狀,被綿毛;雌花長約1mm。核果小,卵形,稍扁,長約1mm,基部有一盤狀的肉質(zhì)環(huán);ㄆ12月至翌年2月,果期5-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云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1400m的山谷、溪旁蔭濕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挖,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發(fā)表透疹;祛風勝濕;活血散瘀 |
功效分類 | 發(fā)表透疹藥;祛風勝濕藥;活血散瘀藥 |
主治 | 麻疹;水痘;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骨折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Oreocnide obovata (C.H.Wright) Merr.[Debregeasia obovata C.H.Wright] |
科屬分類 | 蕁麻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