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bai yu wei gu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醉魚草科植物亞洲醉魚草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直立小灌木,高1-1.5cm。幼莖略呈四棱形,上部分枝,被灰白色柔毛。單葉對生;有短柄;葉片卵狀披針形,長5-12cm,寬1.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疏生小鋸齒,上面綠色,背面及白色,密被柔毛。穗狀花序頂生或近頂腋眼生,成圓錐花叢;花小,淡紫藍色或白色;萼鐘狀,4裂;花冠管狀,先端4裂;雄蕊4;柱頭2裂;子房2室。蒴果橢圓形,長約6mm,萼宿存。種子;ㄆ1-10月,果期3-12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村邊、溪旁或山坡灌等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3-12月采收成熟的果實,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驅(qū)蟲消腫 |
功效分類 | 健脾藥 |
主治 | 小兒蛔蟲病;疳積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3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閩東本草》。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uddleja asiatica Lour. |
科屬分類 | 馬錢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