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紅老虎刺、鳥不踏、紅刺筒、紅鳥不宿、紅毛刺桐、紅鳥不踏刺、紅刺桐、虎椒刺、千枚針、紅葉大貓刺、紅葉雨傘刺、紅刺黨、刺莖楤木
|
漢語拼音 |
hong song mu
|
英文名 |
Root-bark of Spinystem Aralia
|
藥材基原 |
為五加科植物棘莖楤木的根及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小喬木,高約3m。分枝密生細(xì)直的刺,刺長7-14mm。葉互生;柄長25-40cm,疏生短刺;托葉和柄基部合生,栗色;葉為二回羽狀復(fù)葉,長35-40cm或更長,每羽片有小葉5-9,基部有小葉1對,葉片膜質(zhì)至薄紙質(zhì),小葉無柄,頂生小葉有柄,葉片卵狀長圓形至披針形,長4-11.5cm,寬2.5-5cm,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至闊楔形,側(cè)生小葉基部有時略歪斜,兩面均無毛,下面灰白色,邊緣疏生細(xì)鋸齒,側(cè)脈6-9對。由多數(shù)傘形花序組成頂生的圓錐花序,長30-50cm,主軸和分枝有糠屑狀毛,后毛脫落;傘形花序有花12-20朵,稀更多,總花梗長1-5cm,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cm;花萼無毛,邊緣有5個小齒;花白色,花瓣5,卵狀三角形,雄蕊5,花絲長約4mm;子房5室,花柱5;離生。核果球形,漿果狀,熟果黑色,直徑2-3mm,有5核,花柱宿存,長1-1.5mm;ㄆ6-8月,果期9-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物海拔2600m左右的山地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或秋,冬季挖取根部,或剝?nèi)「ぃ磧,切片,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微苦;辛;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fēng)除濕;活血行氣;解毒消腫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藥;行氣藥;活血藥
|
主治 |
風(fēng)濕痹痛;跌打腫痛;骨折;胃脘脹痛;疝氣;崩漏;骨髓炎;癰疽;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孕婦慎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活血破瘀,祛風(fēng)行氣,清熱解毒。治跌打損傷,骨折,婦女?dāng)⊙,骨髓炎,癰疽,狂犬咬傷,風(fēng)濕痹痛。
|
考證 |
出自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Cortex Araliae Echinocaulis Radic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ralia echinocaulis Hand.- Mazz.
|
科屬分類 |
五加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