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jji dan qi ye |
英文名 | Panax zigniberensis C. Y. Wu et Feng |
藥材基原 | 為五加科植物姜狀三七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主根肉質(zhì),呈姜塊狀;根莖匍匐生長,節(jié)間短而增厚。莖單一,暗綠色,有時至先端變紫色,具條紋,光滑無毛。掌狀復(fù)葉,3-7枚輪生于莖頂;葉柄長8-15cm,小葉3-5枚,小葉片膜質(zhì),橢圓形至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中間葉片較大,長8-18cm,寬3.5-6cm,兩側(cè)小葉片較小,長6-11.5cm,寬3-4cm,先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或微重鋸齒;兩面脈上疏生剛毛。傘形花序單生于莖頂;有花80-100朵,總花梗長約25cm,疏被短柔毛,基部無苞片,小苞片線狀或狹披針形,簇生于小花;浚换ㄝ啾瓲,邊緣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冠綠色,花瓣5,三角狀長卵形;雄蕊5,花絲長于花瓣;子房2室,花柱2,中部以下合生,果時向外彎曲。核果狀漿果,扁球狀腎形,成熟時紅色。種子2顆,三角狀半球形;ㄆ7-8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利咽;涼血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利咽藥;涼血解毒藥 |
主治 | 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鼻衄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5-10g;或開水泡。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anax zingiber ensis C.Y.Wuet Feng |
科屬分類 | 五加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