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禿子花、勒馬回、兔子花。
|
漢語拼音 |
tu chuang hua
|
英文名 |
Herb of Slenderstalk Dicranostigma
|
藥材基原 |
為罌粟科植物禿瘡花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禿瘡花 多年生草本,高25-80cm。全株含淡黃色液汁,被短柔毛,稀無毛。主根圓柱形。莖多數(shù),綠色,具白粉,上部具多數(shù)分枝。基生葉叢生;葉柄長2-5cm;葉片狹倒披針形,長10-15cm,寬2-4cm,羽狀深裂,裂片再次裂或淺裂,背面疏被白色柔毛;莖生葉少數(shù),生于莖上部,長1-7cm,無柄。花1-5朵于莖及分枝頂端排列成聚傘花序;花梗長2-2.5cm,萼片2,卵形,先端細(xì)小,綠色,通常無毛,早落;花瓣4,倒卵形或圓形,長1-1.6cm,寬1-1.3cm,黃色;雄蕊多數(shù);雌蕊1,子房狹圓柱形,密被疣狀短毛。蒴果線形,長4-7.5cm,寬約0.2cm,無毛,2瓣自先端開裂至近基部。種子卵圓形,具網(wǎng)紋。花期3-5月,果期6-7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河南、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山西、甘肅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丘陵草坡、路邊或墻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季開花期采挖,陰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10-二十九烷醇(nonasane-10-ol),異紫堇定堿(isocorydine),紫堇定堿(corydine),原阿片堿(protopine),血根堿(sanguinarine),別隱品堿(allocryptopine),海罌粟堿(glaucine),異紫或杷明堿(isocorypalmine),蝙蝠葛任堿(menisperine),木蘭花堿(magnoflorine),紫堇塊莖堿(corytuberine)。根含白屈菜紅堿(chelerythrine),血根堿,原阿片堿,別隱品堿,隱品堿(cryptopin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寒
|
歸經(jīng) |
肺;心;胃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清熱消腫;殺蟲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
|
主治 |
咽喉痛;牙痛;咽喉痛;淋巴結(jié)結(jié)核(瘰疬),禿瘡;癤疥疥癬;癰疽等癥。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治扁桃體炎,牙痛,咽喉痛,淋巴結(jié)核,禿瘡,瘡癤疥癬,癰疽。
|
考證 |
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Dicranostigma leptopodum(Maxim.)Fedde[Chelidonium franchetianum Prain; Docrampstoga franchetianum(Pranin)Fedde]
|
科屬分類 |
罌粟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