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bian dan ha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十字花種植物垂果南芥和粉綠垂果南芥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1.垂果南芥 二年生草本,高30-150cm。全株被硬單毛,雜有2-3叉毛。主根圓錐狀,黃白色。莖直立有分枝。莖下部葉長橢圓形至倒卵形,長3-10cm,寬1.5-3cm,邊緣有鋸齒,基部漸狹成葉柄,長達1cm;莖上部葉狹長橢圓形至披針形,比下部葉略小,基部呈心形或箭形,抱莖,上面黃綠色至綠色?偁罨ㄐ蝽斏蛞干,有花10余朵;萼片橢圓形,具單毛,2-3叉毛或星狀毛,花蕾期更密;花瓣4,白色;雄蕊6,4長2短;雌蕊1,花柱不明顯。長角果線形,長4-10cm,弧曲,下垂。種子每室2行,橢圓形,褐色,邊緣有環(huán)狀的翅;ㄆ6-9月,果期7-10月。 2.粉綠垂果南芥 本種和正種基本相似,主要區(qū)別點在于:莖上疏被硬單毛,有時混生2-3叉毛。莖生葉披針形至橢圓形,上面暗綠色,疏被3叉毛,下面粉綠色,密被3叉毛、星狀毛和混生單毛。長角果長條形,長5-9cm,扁平,略下垂。種子每室2行,近橢圓形,棕色,具窄翅,表面具細網(wǎng)狀脈;ㄆ6-9月,果期7-10月。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湖北、山東等地。 2.分布于內(nèi)蒙古、甘肅和陜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生長于海拔1500-3600m地帶的山坡、路旁、河邊草地或高山灌木林下或荒漠地區(qū)。 2.生于海拔1500-3600m地帶的高山叢林中或荒漠地區(qū)。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果實長柱形,略扁平,長6-10cm,寬1-2mm,稍彎曲。表面綠褐色,光滑無毛,先端可見宿存的短柱基,成熟果實易沿兩側(cè)腹縫線開裂,或2片果爿脫落僅留下假隔膜,每室種子1-2行,或脫落。種子橢圓形而扁,直徑1.5-2mm,邊緣具環(huán)狀翅。氣微,味辛。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消腫藥 |
主治 | 瘡瘍腫毒;陰道炎;陰道滴蟲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Arabis pendula L. 2.Arabis pendula L.var.hypoglauca Franch. |
科屬分類 | 十字花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