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川藏香茶菜
|
漢語拼音 |
xing mu di na bu
|
英文名 |
root, leaf or flower of Szechwan-tibet Rabdosina
|
藥材基原 |
為唇形科植物川藏香茶菜的葉及花。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川藏香茶菜,叢生小灌木,高30-50cm。主根圓柱形,木質(zhì),粗壯。極多分枝,幼枝四棱形,被貼生極短柔毛。葉對生;葉柄長1-4mm,被極短柔毛;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卵形,長0.7-2.5cm,寬0.6-1.5cm,先端鈍,基部漸狹成楔形,邊緣在中部兩邊有4-6圓齒狀鋸齒,兩面密被貼生極短柔毛及腺體。聚傘花序生于莖枝上部漸變小的苞葉或苞片腋內(nèi);3-7花;下部苞葉與莖葉同形,向上漸變小而全緣;小苞片卵形或線形,長1-3mm,常短于花梗;花萼鐘形,外被短柔毛及腺點(diǎn),萼齒5,略呈3/2式二唇形,下唇2齒稍大,卵形,先端具小突尖;花冠淺紫色,長約9mm,外被短柔毛,內(nèi)面在下唇中央被微柔毛,冠筒長約4mm,基部上方淺囊狀突起,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長約3mm,寬約4mm,先端具相等4圓裂,下唇寬卵圓形,較上唇為長,開花時(shí)下反,因而露出雄蕊及花柱;雄蕊4,與花冠下唇近等長;花柱伸出或內(nèi)含于花冠下唇,先端2淺裂,花盤環(huán)狀,前方微隆起。小堅(jiān)果卵狀長圓形,灰白色;ā⒐7-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西藏南部。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林緣、灌叢。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7-9月花開時(shí)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葉含川藏香茶菜素(pseurata)A、B、C、D、E、F,異香茶菜美定(isodomedin),二氫川藏香茶菜素(dihydro pseurata)F.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退翳;驅(qū)蟲
|
功效分類 |
驅(qū)蟲藥
|
主治 |
目睹為翳障,蛔蟲病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5g;或研末。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葉、花:有驅(qū)蛔蟲、去翳的功能。
|
考證 |
始載于《中國植物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Rabdosia pseudoirrorata C. Y. Wu
|
科屬分類 |
唇形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