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Jin gang zuan
|
傣藥名 | 些拎
|
別名 | 根細臘,克楞
|
中藥材基原 |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金剛纂 Euphorbia antiquorum 1.又名:火秧竻《生草藥性備要》,火殃竻《全國中草藥匯編》。
半肉質(zhì)灌木,高l~3n。全株有白色乳汁。枝圓柱狀或有不明顯的3~6棱,小枝肉質(zhì),綠色,扁平或有3~5條厚而作波浪形的翅,凹陷處有1對利刺。單葉由枝條翅邊發(fā)出,肉質(zhì),倒卵形、卵狀長圓形以至匙形,長4~6cm,寬1.5~2cm,兩面無毛;托葉皮刺狀,宿存,堅硬。杯狀花序每3故簇生或單生,總花梗短而粗壯;總苞半球形,5淺裂,裂片邊緣撕裂;總苞腺體4,二唇形,無花瓣狀附屬物,上唇大,寬倒卵形,向外反曲;子房3室,花柱3,基部合生,頂端不分裂。蒴果無毛,寬約1.2mm,分果爿壓扁狀;ㄆ4~5月,果期6~8月。
生于村舍附近或園邊,多種植作綠籬或盆栽。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隨用隨采。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促癌作用 小鼠背部皮膚剃毛,涂以3一甲基膽直和本品乙醚提取物30星期后,背部皮膚出現(xiàn)數(shù)量不等的乳頭樣腫瘤,發(fā)生率為10%,若單獨涂以3一甲基明蒽,發(fā)生率為零,表明本品為一較弱的促癌物質(zhì)[1]。
|
性味 | 味苦、微澀,性涼。有小毒。入水、風(fēng)塔。
|
功效 | 消腫止痛,清火解毒,斂瘡生肌,止咳平端,潤腸通便。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適量,將食物置莖內(nèi)烤熟后,服食物。外用:鮮品適量,搗爛外敷。
|
注意事項 | 本品有小毒,宜少量入丸、散使用。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Arpaneyulu V,et al.C A,1964,61:15033g
[2]Anjaneyulu V,et a1.C A,1967,67:73703z
[3]Adolf W,et a1.C A,1984,100:12496n
[4]ANaneyulu V,et al.C A,1967,67:73702y
[5]SenguPta P,et a1.Indian J Chem,1964,2(7):298
藥理
[1]紀志武,等.癌癥,1992,11(2):120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西雙版納)、(德宏)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