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Suan mu gua
|
傣藥名 | 宋麻瓦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薔薇科植物光皮木瓜的果實。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光皮木瓜 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 又名:榠???《本草經(jīng)集注》,木瓜《云南中藥資源名錄》。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達 10 m左右。小枝無刺,幼嫩時被毛。單葉互生,橢圓狀卵形,或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 5~8 cm,寬3~5 cm,先端尖銳,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銳鋸齒,齒端有腺體,上面無毛,幼時密被淡棕色絨毛,下面被毛或后變禿凈;葉柄兩側(cè)和托葉的緣均有腺體;托葉披針形,膜質(zhì),早落。花單生于枝端,與葉同放或先葉開放,直徑 3 cm左右;萼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長 8~10 mm,向外反卷,內(nèi)面被毛,邊緣有細鋸齒,齒尖有腺體;花瓣淡紅色,倒卵狀橢圓形,長約15mm,先端圓或微凹,邊緣略帶波狀;雄蕊多數(shù);子房5室,花柱5。梨果長橢圓形或倒卵圓形,長 10~15 cm,黃色,芳香,果肉堅硬。種子扁平三角狀,暗褐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于江蘇、山東、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甘肅、廣西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縱剖為2~4塊,內(nèi)表面向上曬干備用。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果實呈長圓形,?v剖成半卵形,長 5~10 cm,寬 3.5~4.5 cm厚 2~2.5 cm,外表面光滑無皺或稍粗糙,紫紅色,有時帶果柄,上端留有花萼凹陷,邊緣不卷曲或稍卷曲,果肉厚;質(zhì)堅硬而重。剖面平坦,有子房隔壁和干燥種子。種子呈扁平三角形,紅棕色,排列整齊緊密,每室40~50粒。味酸澀,氣微。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紅棕色。①石細胞極多,成群或單個散在,無色或微黃色,呈類圓形、卵圓形、長圓形、類方形或類三角形,有的一端狹長,直徑 22~100μm,長至 165μm,壁厚薄不一,5~27μm,壁極厚者幾無胞腔,層紋明顯,孔溝稍粗,大多分枝,有的胞腔內(nèi)含棕色或紅棕色物。少數(shù)石細胞并合淀粉粒,或棕色物中包埋有草酸鈣方晶。②果肉薄壁細胞(原花托部分)常破碎。壁較厚,稍皺縮,胞腔內(nèi)充塞黃棕色物,其中包埋有淀粉粒和草酸鈣方晶。③纖維成束,有時上下層交錯排列,少數(shù)散在,淡黃色或黃色。纖維較長,末端多圓鈍,直徑 11~33μm,壁厚薄不一, 3~ 8(~ 11)μm,木化,常有不規(guī)則縱裂紋,孔溝不甚明顯,胞腔內(nèi)含棕色物。④草酸鈣方晶散在或包埋于薄壁細胞內(nèi)的棕色物中,呈類方形、菱形或雙錐形,直徑(4~)9~ 22μpm。⑤淀粉粒單粒類圓形,直徑4~12μm,臍點偶見,細縫狀;復(fù)粒2~3分粒組成,有時可見多數(shù)淀粉粒集結(jié)成團。⑤導(dǎo)管為網(wǎng)紋、螺紋導(dǎo)管,無色或黃棕色,直徑 9~27μm,壁厚至 5 μm。
|
化學(xué)成分 | 果實含酸性萜類成分:馬斯里酸(maslinicacid),野鴉椿酸(euscaphic acid),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1]。還含β一谷甾醇(β-sitosterol)[2]。又從果實的揮發(fā)性香味成分中分得3個脂肪烴、l個環(huán)烴、4個芳香烴、9個萜烴、17個醇類、3個萜醇、6個酚類、21個醛、7個酮、28個酯、27個酸、3個呋喃、2個噻咄(thia-zole)、2個縮醛、3個內(nèi)酯、其他9個共145個組分[3]。
果皮中含β-谷甾醇,熊果酸,槲皮素(quercetin),槲皮苷(quercitrin),蕓香苷(rutin),l一十六碳烯(1一hexdecene),(5-甲基一2一呋喃基)一四氫呲喃一2一氧基甲烷[(5-methyl-2-furanyl)-tetra-h(huán)ydronpyran-2-yloxyl methan][4]。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酸,性涼。入風(fēng)、水塔。
|
功效 | 祛風(fēng)除濕,消腫止痛,定心安神。
|
主治 | 主治“攏梅蘭申”(風(fēng)寒濕痹證,肢體關(guān)節(jié)酸痛,屈伸不利),“暖冒拉方來,賀接賀辦”(失眠多夢,頭痛頭昏)。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 g;或泡酒。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Rob S B, et al.C A, 1996, 124: 172436g
[2]Park J C,et al.C A,1989,111:102823g
[3]Chung T Y, et al.C A, 1990, 112: 34636h
[4]Abe H, et al.C A, 1992,116: 55588s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