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San leng
|
蒙藥名 | 古爾巴勒吉-烏布斯
|
別名 | 丹布嘎拉-山巴
|
考證 | 本品載于《認藥白晶鑒》!墩J藥白晶鑒》稱:“下品也在泥水中并生,約一拃樣或四指高,根圓球形,狀如蔥!薄稛o誤蒙藥鑒》載:“……果穗狀如車前,細長,味甘,柔軟!睋(jù)上述植物生境、形態(tài)及蒙醫(yī)沿用經(jīng)驗,三棱為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丹布嘎日之一種,質(zhì)較次。故認定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丹布嘎拉-山巴即古爾巴勒吉-烏布斯(三棱)。
|
中藥材基原 | 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或小黑三棱的塊莖。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1.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
多年生草本。根莖核走,下生粗而短的塊莖。莖直立,圓柱形,光滑,高50~100cm。葉片寬線形,寬約2cm,葉背具1條縱棱,先端鈍尖,基部抱莖;ㄇo由葉叢中抽出,單一,有時分枝;花單性,集成頭狀花序,有葉狀苞片;雄花序位于雌花序的上部,直徑約10mm,通常2~10個;雌花序直徑12mm以上,通常1~3個;雄花花被3~4,倒披針形,雄蕊3;雌花有雌蕊1,罕為2,子房紡錘形,柱頭長3~4mm,絲狀。果呈核果狀,倒卵狀圓錐形,長6~10mm,徑4~8mm,先端有銳尖頭,花被宿存。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池沼或水溝等處。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小黑三棱 Spanganium simplex Huds.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生多數(shù)塊莖。高40~60cm。葉片寬線形,長45~55cm,寬5~8mm。雄花序位于雌花序之上,無柄,通常5~7個,具葉狀苞片;雌花序3~6個;雄花花藥線形,花絲線狀;雌花子房倒卵形,花柱宿存,略呈鉤狀。果呈核果狀,紡錘形,熟時黑褐色;、果期8~10月。
生于池沼及水溝等處。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暖濕氣候,宜在向陽、低濕的環(huán)境中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可栽種在渠道、池塘的淺水處,也可栽在水田里。
栽培技術(shù) 用塊莖繁殖。冬季收獲的塊莖,放于窖中貯藏,翌春用貯存的塊莖或臨時挖取的塊莖為繁殖材料,按30cm開穴,深約10cm,每穴平放塊莖2~3個,栽后澆灌清水,經(jīng)常保持有水。
田間管理 苗出齊后,須經(jīng)常拔除雜草;生長期中追肥2次,齊苗后追肥1次,以人畜糞水為主,也可施用硫酸銨,5~6月進行第2次追肥,先撤施草木發(fā)或圈肥及過磷酸鈣,施后中耕到土里,并實行淺水灌溉,切忌斷水干旱。
|
采收加工 | 秋、冬季均可采收,挖取塊莖后,去掉殘莖葉及須根,洗凈,削去外皮,曬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1)黑三棱 塊莖呈圓錐形或扁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
功效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陳耀祖,等.藥物分析雜志,1988,8(5):27O
(2)張淑運.中國中藥雜志,1995,20(8):486
(3)張衛(wèi)東,等.中草藥,1995,26(3):125
(4)張衛(wèi)東,等.中國中藥雜志,1995,21(6):356
藥理
(1)李承珠,等.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2,2(2):111
(2)張鐵軍,等.中草藥,1991,22(6):272
(3)俞之杰.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6,6(8):484
(4)朱明娟,等.天津中醫(yī),1987,(2):31
(5)遵義
|
蒙藥名出處 | 《無誤蒙藥鑒》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