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夏瑪息吾
|
漢語拼音 | WUSHU
|
拉丁名 | Petaurista xanthotis (Milnc-Edwards).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鼯鼠科動物鼯鼠的骨、肉、毛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身體全長約50cm左右。體側和前后肢基間連生有皮膜(飛膜)。耳前有橘黃色斑點。背毛基部灰黑色,上部淡黃色,尖端黑色;整個背部呈黑褐色。頸背黃色。腹毛灰白色,尖端淡橙色。飛膜與腹面同色。尾背與體背色近似,尾端黑色。尾腹面毛尖除尾基部的呈淺黃色外,其余均為黑色,連成一縱紋直至尾端。前足背面橙黃色,后足背面橙黃色并雜有灰黑色。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青藏地區(qū)的森林地帶及甘肅、云南等省區(qū)。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棲息于高山林區(qū)和長有柏樹的巖石陡壁上的洞穴巖縫中。筑巢穴居,內鋪雜草,附近可見灰黑色的糞便。早晨和黃昏多出來活動,以松柏、云杉樹籽和樹葉為食。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捕殺后取肉鮮用或晾干搗碎備用;骨研細;糞晾干。
|
藥用部位 | 以骨、肉、毛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塊狀的鼯鼠糞表面黑棕色或黃棕、紅棕、灰棕色,凹凸不平,有的有油性光澤;糞粒呈長橢圓形,其表面常有碎裂,呈纖維性。體輕,質較硬,但較易破碎。氣腥臭,味苦。以塊狀、黑棕色、有光澤、油潤而無雜質者佳。散在的糞粒長約5~15mm,直徑3~6mm,氣微弱,味微苦咸,以表面粗糙、外黑棕色、內黃綠色、體輕無雜質者佳,但品質較塊狀的糞差。
|
中藥化學成分 | 鼯鼠糞主含樹脂、尿素、尿酸,含維生素A類物質,如按維生素A計算,其含量為0.0399%。糞的風干物含粗蛋白為15%,粗脂肪4.9%,可溶性無氮物為33.01%,粗纖維18.22%,葉綠素0.36%。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丸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 鼯鼠糞具有緩解平滑肌痙攣而止痛的作用,并能增加白細胞。抑菌試驗證明,其對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結核桿菌、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劑(1∶2)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一定抑菌作用。臨床上用來治療冠心病引起的心絞痛有一定的療效。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肉:味甘,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鼯鼠肉、香墨、麝香、姜黃、火漆各等量。共為細末。婦女每天早晨空腹服1次,每服1g,溫開水沖服。連服3月,可避孕3年。經(jīng)期停服。 方二:催生散:鼯鼠肉、木賊草、骨碎補各等分。酒送服,功能催生,下胎衣。主治難產、胎衣不下。 方三:催產方:鼯鼠肉、“江斗巴、”蛇肉各一錢。共研細末,以白酒為丸,如豌豆大?纱弋a,下胎衣。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據(jù)《晶珠本草》記載:鼯鼠骨可催生,瀉脈病。鼯鼠肉可治婦女病、淋巴節(jié)病。毛治胎病。《藏醫(yī)藥選編》記有:難產后胎衣不下者,青鹽炒后加水煎服。如不效,用鼯鼠肉如豌豆大者一塊內服。
|
藥物應用鑒別 | 鼯鼠糞為中藥五靈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