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CìYú
【別名】樞(《詩(shī)經(jīng)》),荎(《爾雅,),柘榆、梗榆(《廣雅》),釘枝榆(《中國(guó)樹(shù)木分類學(xué)》),刺梅(《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lái)源】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樹(shù)皮或嫩葉。
【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可達(dá)10米。樹(shù)皮暗灰色,深溝裂;幼枝灰褐色,具密毛或疏生柔毛,有粗長(zhǎng)的刺。葉互生,橢圓形或橢圓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2~5.5厘米,寬1~3厘米,先端微鈍,基部圓形或廣楔形,邊緣有粗鋸齒,上面綠色,疏生脫落性柔毛,毛脫落后留有黑色凹痕,下面黃綠色。沿葉脈初具疏生柔毛,后漸脫落;葉柄長(zhǎng)1~4毫米,密被短茸毛;s性同株,1~4朵簇生于小枝下部或葉腋;花萼4~5裂;雄蕊4;雌蕊歪生,花柱2裂。堅(jiān)果扁,長(zhǎng)5~6毫米,具歪形的翅,先端2裂,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麓、路旁、村落附近。分布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功能主治】《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癰腫,根皮或樹(shù)皮和醋搗爛敷患處;治水腫,嫩葉作羹食。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