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各種血液病的中醫(yī)治法
    

中醫(yī)臨床:各種血液病的中醫(yī)治法

血證,按傳統(tǒng)概念系指血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諸竅,或下泄于二陰,或滲于肌膚之疾患而言。本人認為,失血固屬血證,若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血液生成減少;腎虛精髓不足,血液化源匱乏所致貧血失血,亦可稱血證。臨床常見之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減少,白血病,其發(fā)病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貧血或出血征象,均可歸屬血證范疇。本人自1956年起開展中醫(yī)辨治血液病的探討,迄今已四十余年,有一定收獲和體會。

  

血液病病機特點

  祖國醫(yī)學認為,脾胃為生化之源,血液滋生于脾,而腎主骨生髓,精髓可化血,故其根在腎。另外,心主血,肝藏血,從而構成了較為完整的造血系統(tǒng)。其中脾腎最為重要,脾虛難以運化水谷,導致血液生成不足,腎虛精髓空虛,造成血液化源匱乏,都可引起血液病。如果腎陽不振,脾失溫養(yǎng),火不生土,以慢性貧血多見;腎陰虛衰、陰虛火旺,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常有出血見癥。重者,陰虛及陽,陽虛及陰而致陰陽兩虛。另外,心肝脾三臟關系密切,氣與血互相依存。心血不足,出現(xiàn)貧血;脾氣虛耗,難以統(tǒng)血,而且出血;肝失疏泄,往往引起氣滯血瘀。臨床上所見的血液病,也以心脾兩虛,肝脾不調(diào)為常見。故貧血、出血、血瘀往往同時呈現(xiàn)。又由于血液病變使正氣虛弱易感外邪,所以常并發(fā)感染。

  血液病死亡多在營分和血分,直接招致死亡的原因有二。一為外感邪毒,毒盛化火,灼傷血絡,迫血妄行;一為陰虛后期,內(nèi)熱血燥,血海不寧,里外交侵,氣血兩燔致陰陽雙竭。

  

血液病治療方法

  血液病涉及心肝脾腎,錯綜夾雜,虛實互見,與氣血障礙最為密切,故血液病的治療最重通氣活血,如王清任所云:“氣通血活,何患不除”!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爸斒夭C,各司其屬,疏其血氣,令其調(diào)達,而致和平。”應是治療本病的綱領。但在具體辨治過程中,須視不同階段則異。

  急性期藥不厭涼,涼不厭早血液病急性發(fā)作,主證為高熱和出血,高熱出血可導致疾病惡化,甚至死亡。因此,能否及早有效地控制高熱、制止出血,是治療血液病成敗的關鍵。何謂早?本人從臨床中觀察到,凡病人脈象從細緩轉(zhuǎn)為洪數(shù)、弦滑,并見煩躁、失眠、遺精等癥,往往是急性發(fā)作的先兆。其中,脈象洪數(shù)最重要。此時,即使未見高熱,血象尚未變化,亦應及早投以甘寒重劑,撲減高熱于無形之中,控制出血,以免病勢蔓延。一旦熱癥、炎癥并露,血象明顯變化,舌質(zhì)紅絳之時方進涼藥,恐已鞭長莫及。何謂涼?因血液病之高熱及出血非同一般,非藥性涼、劑量大不能控制。本人曾治一例再生障礙性貧血高熱,石膏用至三斤,高熱始撤。本人習以大劑清熱解毒之品如犀角、羊角、石膏同進,紫雪丹同用,每每可使熱撤血止,病情趨于穩(wěn)定。

  緩解期脾腎雙調(diào),重在治脾血液病出血控制之后,病情緩解,治療應著重脾腎雙調(diào),只有脾腎旺盛,氣血充足,方為血液病治本之道。而在脾腎之中,又須緊緊抓住治脾為首務,因血液的生成原根于腎,但資生在脾,飲食必賴脾胃運輸轉(zhuǎn)化為精微,而后化生血液。清·沈金鰲云:“脾統(tǒng)四臟,脾有病必波及四臟,四臟有病,亦必將養(yǎng)于脾。”說明脾胃之重要。而在脾胃治療中,善用升麻、蒼術白術。升麻幾乎每方必用,在補脾胃之氣時炙用,出血則取其生用。其次,在治療過程,如見腎陰虛轉(zhuǎn)化為脾腎二虛,又轉(zhuǎn)化為腎陽虛,其預后為順為輕;若脾虛轉(zhuǎn)化為脾腎兩虛,又轉(zhuǎn)化為腎陰虛,其預后為逆為重而多變。臨床上,陰虛尤難調(diào)治,如能使陰虛轉(zhuǎn)為陽虛,再用溫補脾腎之藥調(diào)治,每多獲效,血象常持續(xù)上升。但亦非一味溫補,恐溫補化燥而反劫陰津,故宜于溫補之中兼顧其陰。

  另外,在血液病治療中,活血化瘀法亦有重要意義,活血化瘀對瘀血引起之出血有促進止血功用,如繆仲淳所說:“宜行血不宜止血”。又鑒于血液病多為虛實互見,錯綜夾雜,因證施用,常用治則包括益氣化瘀、降氣化瘀、清熱化瘀三種。

  最后值得指出得是,血液病根深蒂固,立法務求其本,一方既定,則需持續(xù)服用,方可取效。晨一成不變,在審定一方之后應據(jù)證候特點、證情變化而加減。

  下面分述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以及粒細胞減少癥的辨治體會。

  

一、再生障礙性貧血辨治

  再生障礙性貧血,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主要是由于骨髓的造血機能全部或局部發(fā)生障礙,造血組織容量減少所致。病因尚不明,可能與物理、化學、病理等各種因素有關。其發(fā)病機理,目前比較流行的有三個學說,即所謂種子說(與多能干細胞受損有關);土壤說(骨髓微循環(huán)缺陷);害蟲變(與免疫因素有關)。本病在現(xiàn)代醫(yī)學中尚屬難治之列,新的療法剛剛試用。我國運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就各種統(tǒng)計資料而言,已取得了較單用西醫(yī)一法更為滿意的療效。本人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近百例,以中醫(yī)中藥為主,效果較好。

  祖國醫(yī)學的認識

  再生障礙性貧血,其急性類似祖國醫(yī)學中的“亡血”、“血證”,慢性者則相當于“虛勞”、 “虛損”,屬內(nèi)傷虛損性疾病。

  辨證體會

  根據(jù)近年來各地經(jīng)驗,比較一致的認識是:溫補腎陽,健運脾土。作者體會,治脾對本病治療具有決定作用,不僅在于脾臟具有統(tǒng)全身血液和化生氣血之功能,還在于補腎亦往往有賴于脾臟健運才能生效。作者曾治一例王姓小孩,已患再生障礙性貧血數(shù)年,曾服人參、胎盤等多種補益藥物及輸血治療等,療效不顯,血象不升,后在處方中加蒼術、白術以促脾胃健運,果獲良效。當然,補腎亦甚必要,腎主骨生髓,可改善骨髓之造血功能。況且,脾腎關系辨證統(tǒng)一,腎為水火之臟,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亦可致脾失健運,補脾益腎而能相得益彰。

  詳辨脈舌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人,其脈象和舌象對判斷預后,了解病勢進退有較大的意義。作者通過長期臨床摸索,觀察到:病情緩解時,以芤脈最為常見,表明血虛氣少,不能充盈血脈。但當病情惡化,癥狀嚴重時,則可轉(zhuǎn)呈為洪脈、滑脈、或按之硬如弓弦。一般而言,病情變化,往往先現(xiàn)于脈,且似有一定規(guī)律性,虛脈演變?yōu)閷嵃Y之脈,多示預后不佳,一旦癥情緩解,脈象即呈沉、細或澀。血液病危急脈候,以牢脈、躁動脈多見。

  舌象:舌質(zhì)由淡轉(zhuǎn)紅,表明病勢好轉(zhuǎn),紅細胞計數(shù)上升,舌質(zhì)紫,多示出血。舌質(zhì)紅絳無苔,預后較差,舌胖淡邊有齒痕,治療易于見效。應注意的是,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人剛伸舌時,舌質(zhì)色澤常為紅色,時間一長,則漸變白色,故診察時,須令其伸舌在外,稍作停留以免誤斷。另外,當厚膩苔出現(xiàn)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或其他血液病病人時,單用六曲、谷芽、藿香之類導滯燥濕藥不易奏效,應加配蒼術與四君子湯等健脾運胃之藥。

  施治療法

  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主要采用補血、退熱、止血三法,本病以貧血為本,感染出血為標,而臨床治療中,后者常可成為主要矛盾。一般說,治療須分清主次標本緩解,穩(wěn)定期以治本(貧血)為主,活動期以治標(感染、出血)為主。

  補血法 系治本之法,乃治療本病之關鍵。從陰虛,陽虛和陰陽兩虛三型論治。

  陰虛型:患者既有頭昏眼花、精神萎靡、面色不華、筋惕肉shun、爪甲不榮等血虧之癥,亦有耳鳴潮熱、盜汗煩躁等陰虛之象,脈稍數(shù)。經(jīng)驗證明,下列藥物配伍多能獲效:當歸身、白術、阿膠、首烏、版、女貞子、黃精枸杞子、山藥、生地熟地等。

  陽虛型:癥見面色萎黃、四肢不溫、心悸氣短、小便清長、舌淡、胖嫩,脈微細或芤。宜選:補骨脂、菟絲子、仙茅、仙靈脾、巴戟天、紫河車、附子、肉桂等。其中補骨脂須用至30g以上方可獲效。

  陰陽兩虛型:兼陰虛和陽虛之癥。可用:黃芪、黨參、白術、當歸、阿膠、龜鹿二仙膠、砂仁拌熟地、炙甘草、陳皮等,酌加黃精,白芍。

  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中,陽虛易治,陰虛難療,臨床上也觀察到壯陽藥較之滋陰藥刺激骨髓效果明顯,如用新鮮胎盤加紅棗蒸服,或于復方中加肉桂粉(每次用0.3~1.5g),能促使血紅蛋白上升,前則單純服用滋陰藥物,有時反可使血象下降。鑒于此,在臨床治療中常采取將陰虛先造成陽虛,再予溫補之劑。具體措施是:先讓陰虛患者早服大劑寒涼之品,矣其陽虛證候出現(xiàn)后,再投以紫河車、虎骨粉、肉桂粉、牛骨髓粉等大隊熱藥,常可獲效,對熱象明顯者更宜如此。

  其次再生障礙性貧血病情復雜,病程較長,尤其貧血癥狀,更是貫串始終,故處方用藥切忌隨便改動,一旦癥狀緩解,應改丸藥長期服用,不可驟然停服,以防復發(fā)。

  另外,貧血一癥雖屬血虛,亦宜參合活血化瘀之品,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活血通瘀,以促新血滋生。臨床上,一般可在上藥中酌加活血化瘀藥物,或以上法治之罔效時改用活血化瘀法,常能收到奇功。如用四物湯丹參、虎杖、升麻等治療多例再生障礙性貧血,均以得滿意療效。

  止血法出血是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期的主要癥狀。常見有齒衄、鼻衄、皮下出血、眼底出血、顱腦出血等。不少患者都死于顱腦出血,所以止血也是重要環(huán)節(jié)。據(jù)病機,出血可分下列二型:

  (1)血熱妄行:系邪熱入營,迫血妄行,往往發(fā)熱出血并現(xiàn)者,較為多見,治以清熱養(yǎng)陰止血。藥用:鮮生地、廣犀角、景天三七、竹節(jié)三七、苧麻根、生蒲黃、生槐米、連翹心、生地榆、側柏葉等。亦可采取外敷法:上方以生大黃調(diào)雞子清敷太陽穴(雙側),下用附子片、生搗爛敷涌泉穴,上降下行,清熱止血。馬勃粉、羊蹄根外用止血亦佳,廣泛應用于皮膚、牙齒及鼻腔出血。

  (2)氣不攝血:乃脾氣耗竭,不能統(tǒng)血所致,常見于消化道、子宮等處出血。另有脾氣虛之見癥。方宜黃土湯加減,酌加龍骨牡蠣等品。

  關于出血,祖國醫(yī)學有“血無止法”一說。意為應溯源求本,消降出血之因。如“氣有余便是火”,氣郁化火者,往往出血而心中懊惱煩躁,多用降香,理氣降火,效果頗好,亦是治本止血一法。血熱搏結者,可因血瘀化熱、熱傷血絡而出血,治需活血清熱,涼血散血,宜用紫草、丹皮、赤芍等,但不可配入丹參,川芎之類。因為這畢竟是出血之候。凡此都可用大黃釜底抽薪。女性患者月經(jīng)量多,可重用女貞子預防,亦可服云南白藥,但量宜少,每次0.5g左右。眼底出血者,應警惕顱腦出血,用羚羊角粉3分加紫雪丹3分,平肝熄風清熱止血頗佳。血小板減少者,以鱉甲膠、龜版膠、皮膠三膠合用,有一定效果。臨床上習用成方有:a.連翹30g 紅棗10枚;b.升麻4.5g 驢皮膠9g生槐米15g黃芪15g當歸15g 熟地30g 對提高血小板有近期療效。

  退燒法 再生障礙性貧血發(fā)燒多因感染,退燒亦屬關鍵措施之一,可分三型辨治。

  (1)勞熱型:為陰虛發(fā)熱,熱度波動不大,一般不超過38℃,病人可無主觀感覺。治須滋陰退熱,藥用:生地、石斛、鱉甲、知母、地骨皮、黃柏西洋參、天冬、麥冬、沙參青蒿

  (2)外感發(fā)熱型;多合并感染,熱度高而波動大,病急勢猛,伴頭痛鼻塞、咽痛寒戰(zhàn)等癥。此癥治療,切忌按常規(guī)處理,強調(diào)要及早大膽用重劑,方能截斷病勢,阻其逆轉(zhuǎn)。藥物如鴨跖草黃芩、山梔、魚腥草大青葉、野蕎麥根、銀花野菊花、石膏、蒲公英等。于臨證時,尚需細析癥候,投藥須因部位而異;肺部感染,用魚腥草、野蕎麥根(開金鎖)等;咽部感染,用大青葉板藍根等;熱郁腸腑,重投黃連、黃芩;高熱不退,更可用紫雪丹,日用2~3次。清熱藥中加用活血之品,常能相得益彰,促進炎癥吸收,有利病勢好轉(zhuǎn)。

  (3)氣虛發(fā)熱型:此型較為少見。治當甘溫除熱,方用當歸補血湯、益氣湯.html" target="_blank" >補中益氣湯等。

  [病例]范×,女,9歲。發(fā)熱嘔吐入院。入院時,白血球6500/立方毫米、紅血球170萬/立方毫米,血色素5g%。經(jīng)用丙睪、葉酸、鐵劑及輸血,病情反轉(zhuǎn)劇,血色素3g%,紅血球110萬/立方毫米,血小板15萬/立方毫米,網(wǎng)織細胞0.1%。骨髓片示骨髓受損,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遂請中醫(yī)會診。初診時面色萎黃,眼瞼浮腫,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脈芤,舌淡胖,苔薄。腎虛骨髓不充,脾虛生化無權,以致精血不能復生,擬健脾補腎法。方用黃芪30g黨參12g蒼術9g白術9g山藥15g當歸9g 熟地12g 炙升麻45g 菟絲子12g 鹿角膠(烊化分沖)6g 補骨脂30g炙甘草24g。共服14貼。

  二診:面色轉(zhuǎn)華,精神亦振,胃納見佳,西藥逐步停用,實驗室檢查:紅血球372.5萬/立方毫米,血色素10.5g%,血小板13.8萬/立方毫米,網(wǎng)織細胞3.5%,藥已奏效,續(xù)服上方二月余,病情穩(wěn)定。10個月后隨訪,復查血象同前;純阂讶雽W讀書,并能參加學校各項活動。

  

二、白血病辨治

  白血病是白細胞及幼稚白細胞在造血組織中異常增生的惡性疾病。病因不明,目前傾向于兩種學說,一為腫瘤說,一為病毒說,本病現(xiàn)代醫(yī)學無特效療法。近年來,運用中醫(yī)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已顯露出可喜的苗頭。不少資料表明,中醫(yī)治療白血病,具有抗貧血、抗感染,延長緩解期的作用。本人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迄今已治療急慢性白血病兩百余例。茲將體會,列述如次。

  祖國醫(yī)學的認識

  急性白血病,發(fā)病急,進展快,具高熱、出血之特征,相當于溫病的營血分證。而與《普濟方》所稱之“急勞”,《慎柔五書》之“熱勞”最為類似。其病因病機,《普濟方》在論述“急勞”時,曾作概括:“蓋血氣俱盛,積熱內(nèi)干心肺,臟腑壅滯,毒熱不余而致之,緣稟受不足,憂思氣細,榮衛(wèi)俱虛,心肺壅熱,金火相刑,臟氣傳克,或應外邪,故煩躁體熱,頰赤心松,頭痛盜汗,咳嗽咽干,骨節(jié)酸痛,萎黃羸瘦,久則肌膚消爍,咯涎唾血者,此皆其候也。”證多近似。

  慢性白血病,則可歸屬于癥瘕、積聚、虛損等證的范疇。其病因病機,唐容川云:“瘀血在經(jīng)絡臟腑之間,被氣火煎熬,則為干血,……其證必見骨蒸癆熱,肌膚甲錯”,而致“瘀血不去,新血且無生機”!堆C論》,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則相當于“痰核”、“痰火”、“馬刀俠癭”之類。

  分型治療

  早在六十年代,作者采用分型治療的方法,依據(jù)所觀察的57例病人分成六型,此分型法得到國內(nèi)有關單位的認可。

  陰虛型本型約占總數(shù)的24%。癥見:持久低熱,盜汗口干,頭痛耳鳴,紫癜出血(口腔、齒齦、鼻等),咽喉、口腔、齒齦及四肢關節(jié)發(fā)炎,以咽喉感染較顯,淋巴結及肝脾輕度腫大,舌質(zhì)紅絳可有剝苔,脈大重按無力。此為骨髓受損,內(nèi)熱傷陰,熱灼血絡,迫血妄行。

  辨證為正虛邪實,傷及營分。治則以養(yǎng)陰清熱。急性者治療宜速投犀角地黃湯;慢性者重在養(yǎng)陰、扶正達邪。其中血象白細胞偏高者,可用鱉甲飲(生鱉甲、黃芪、龜版、當歸、太子參、丹參、生牡蠣、銀柴胡梔子、赤芍)。如與非典型性白細胞,骨髓粒細胞增生,而周圍血象較低者,即服滋陰固本湯(生地、首烏、赤芍、白芍、驢皮膠、地骨皮、黃芪、甘草、當歸)。上述兩方均系自擬,臨床驗證,可誘導緩解,延長緩解期,且未見到副作用。

  陽虛型較少見,僅占1%左右。癥見頭暈乏力,消瘦便溏,爪甲不榮,面色萎黃,四肢浮腫,手足發(fā)冷,舌白多津,胖嫩而有齒痕,脈軟弱無力,白細胞偏低。此系正氣本虛,毒邪侵襲,脾肺虧損,腎陽虛竭。

  辨證為營衛(wèi)失和、陽氣衰竭。治則以甘溫益火扶陽。藥用人參葉、黨參、黃芪、仙茅、白術、丹參、巴戟天、補骨脂、甘草。不宜用附子、干姜之類,恐其性燥熱,以致動血出血。

  陰陽兩虛型約占19%。癥見:面色灰暗或蒼白,乏力,自汗或盜汗,潮熱便溏,出血,骨節(jié)酸痛,遺精,脈弦滑而數(shù)或沉微無力,舌有芒刺等偏陰虛或陽虛癥狀。本型遺精一癥多見,遺精后癥狀往往可加重。此型也最易轉(zhuǎn)化為溫熱型(急性發(fā)作)。本型如發(fā)熱不退,宜及早投諸涼藥,以防出血致變。一般情況下可用:首烏、人參葉、仙茅、太子參、丹參、當歸、黨參、赤芍、白芍、甘草等組方。

  瘀血型占24%左右,大多為慢性白血病。癥見:胸悶脅痛,低熱乏力,關節(jié)刺痛,大便發(fā)黑,紫癜,經(jīng)閉,脾臟腫大,舌紫有瘀斑,脈澀數(shù),白細胞可高至30~40萬以上。此因腎氣不足,熱毒之邪內(nèi)侵骨髓營血,髓熱熏蒸,煎熬陰液,故至瘀血盤踞于精髓之間。

  辨證為瘀血內(nèi)結,新血不生。治則以破瘀為主,兼以扶正。一般治療可用桃仁承氣湯、人參鱉甲丸、阿魏丸等。在臨床上,曾自擬二方,頗有效驗。一為內(nèi)服方----龜甲化瘀飲(龜版、鱉甲、牡蠣、莪術、丹參、紅花、三棱、太子參、仙茅)。一為外用方----消痞粉(水紅花子、皮硝各30g 樟腦、桃仁、地鱉蟲各12g 生南星、生半夏、山甲.html" target="_blank" >穿山甲、三棱、王不留行芥子.html" target="_blank" >白芥子、生川烏、生草烏各15g 生附子、延胡索各9g共研細末,蜜糖醋調(diào)敷脾臟,施用時另需加麝香1.2g冰片3g)。外用防潮紙罩住,以防污染衣衫。此藥第二天仍可敷用,但麝香冰片需另換。我們曾以此外敷藥治療九例白血病人,證實可使脾臟縮小,血象下降。另外,當歸龍薈丸及由青黛中提煉之靛玉紅片,對此型患者亦有療效。

  痰核型占12%,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屬之。癥見:頭疼發(fā)熱,淋巴結、扁桃體等明顯腫大,咽痛,齒、鼻及皮下出血,大便不爽,肝脾極度腫大,舌苔厚膩,脈滑數(shù)有力。本型乃火不降,血不下而溢于口鼻,氣不布,水不散而痰濁內(nèi)結。

  辨證為正虛痰濁聚積。治則以化痰軟堅,活血消積。本型病人多屬慢性,用夏枯草膏、小金丹、金黃膏等化瘀軟堅。急性退腫方用:板藍根、西藏青果、黃藥子、生牡蠣、昆布海藻、僵蠶、丹參、赤芍、貝母、丹皮等。

  濕熱型約占20%,多系急性白血病或慢性白血病的急性發(fā)作。癥見壯熱頭疼,大量出血,神昏譫語或昏迷不語,循衣摸床。舌質(zhì)紅絳或灰黑,脈洪大而數(shù)。此系熱毒深入營血,內(nèi)陷心包,閉塞脈絡,迫血妄行。

  辨證為邪犯營血,內(nèi)陷心包。治則以清營涼血,開竅寧心。方用羚羊飲子,亦可用人參白虎湯神犀丹、紫雪丹、安宮牛黃丸以及犀角地黃湯等。在上述六型中,一般而言,陽虛,瘀血,病勢較輕,預后較好;陰虛,陰陽兩虛,痰核,特別是濕熱型,病情多急,預后亦差。

  具體辨治本病,尚有下列幾點看法:

  (1)關于白血病的發(fā)熱和出血:白血病發(fā)熱亦稱白血熱,為邪毒或熱毒所致,與通常發(fā)熱不同,因正虛又復外感者,多為急性高熱;如陰虛或陽虛致熱者,病屬慢性,熱度低,一般不超過38℃。白血病出血,可辨為三型:a.瘀血:邪熱傷絡,血不循經(jīng);b.血熱:熱入血室,迫血妄行;c.氣虛:為氣不攝血,較少見。

  (2)扶正和祛邪:白血病屬虛屬實、宜攻宜補,各說不一。因本病屬白細胞增生,有高熱出血等見癥,當屬實;但臨床上變化多端,虛象,F(xiàn)。本人傾向于正虛邪實,虛實夾雜。治療上,扶正達邪,應相輔相成。扶下,即據(jù)病情,或補氣補血、或滋陰壯陽,能提高免疫功能,促進病情緩解,使緩解期延長。達邪即祛除邪毒,以迅速抑制病情變化,截斷病勢發(fā)展。白血病前期多實,重在達邪,后期常虛,極宜扶正。

  (3)辨證與辨。核^辨病,即是以現(xiàn)代檢測手段,確診為白血病。所謂辨證,即在確診的基礎上,從總體出發(fā),據(jù)本病的不同階段之不同癥候,分型辨治。論治必須辨證與辨病結合,標本兼顧。現(xiàn)代醫(yī)學將本病分為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兩類,二者不存在互相轉(zhuǎn)化的關系,而我們則統(tǒng)分為六型,且強調(diào)各型之間可以轉(zhuǎn)化。

  (4)關于抗白血病有效藥物:為了有效的控制白血病,本人認為應在傳統(tǒng)的方藥上,不斷尋求和篩選有效藥物,特別是具有多種作用的藥物。臨床上我們習用的犀角、雄黃,除了均可降低白細胞數(shù)外,犀角還適用于高熱。我們應用的“抗白一號”,即莪術、青黛、雄黃三味,具有較好的療效。此外,還有干蟾皮、牛黃解毒片、牛黃醒消丸、麝香等均有抑制白細胞作用。

  [病例]盧××,男,36歲。體素健壯,突然上腹陣發(fā)絞痛,泄瀉三次后發(fā)現(xiàn)黑便三次,伴嘔血一次。入院檢查:貧血面容,脾臟腫大過臍,右腹股溝可見大片紫癜,發(fā)熱神萎,經(jīng)骨穿刺診為慢性髓性白血病。

  初診:胃病史六年,今年起左腹有痞塊,固定不移,間有齒衄,一度嘔血黑便,經(jīng)對癥處理,嘔血黑便初停,然齒衄仍作,皮下瘀斑,發(fā)熱,神疲乏力,脈弦而數(shù)。瘀滯髓海,生化無權,出血總由于火,藥不厭涼,涼不厭早。方用犀角粉1.5g(分吞),鮮生地30g赤芍10g三七粉1.5g 丹皮10g 生大黃6g。共服三劑。

  藥后出血停止,脈細數(shù),舌紅苔薄,陰分已虛,瘀滯未化,取龜甲化瘀湯主之.方用:龜版15g鱉甲15g牡蠣18g莪術、三棱各18g紅花9g黃芪15g 太子參12g 仙茅、白術各9g 丹參15g赤芍12g生地、熟地各15g人參鱉甲丸9g(吞服)。

  每日一劑,連服兩月后癥狀改善,血象好轉(zhuǎn)出院,出院以雄黃0.3g 每日兩次,每周服牛黃醒消丸一瓶,白血球維持在6500~10000/立方毫米,恢復工作。

  

三、粒細胞減少癥辨治

  粒細胞缺乏癥系指周圍血中血細胞計數(shù)顯著減少,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少于1000/立方毫米,且其中中性粒細胞明顯減少或缺乏者。病因包括感染、放射及藥物等所致,以藥物引發(fā)最為多見,F(xiàn)代醫(yī)學亦缺特效療法,主要措施在于解除病因,防止感染,藥治僅屬輔助。應用中醫(yī)中藥辨證論治,具有較好的療效。本人多年來,曾治療本癥數(shù)十例,有一定心得,茲介紹如下。

  祖國醫(yī)學的認識

  粒細胞缺乏癥,文獻上尚無恰當病名,類似記載所見亦不多。急性發(fā)病相當于感受時毒、邪毒;慢性期多屬虛證,如氣虛、血虛之類。其病機為腎精不足,難以生髓,腎陽虧虛,不能溫煦脾土,以致氣血生化無源,易感受時毒,邪毒而發(fā)病,故亦屬正虛邪實之證。治療大法以育陰扶正為主。

  分期辨治

  據(jù)臨床所見,擬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起病急驟,癥見高熱、神昏、汗出、寒顫、頭痛、口臭、咽痛、并見口腔、咽喉、肛門、直腸等處粘膜潰瘍,舌紅苔黃,脈弦而數(shù)。此為邪毒熾盛、熱入血室,神明受制所致。

  治則以清熱解毒為主,兼育陰扶正。方用升麻9g黃連4.5g黃芩9g連翹30g 玄參30g板藍根15g桔梗4.5g 牛蒡子9g甘草6g 鮮生地30g 石膏30g 金銀花12g。其中升麻屬于主藥,可清熱解毒,尚有升提白細胞作用。黃連、黃芩、連翹、石膏、板藍根、銀花清熱解毒;桔梗、甘草、牛蒡子清理咽喉、生地、玄參育陰扶正。除本方外,尚有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本人體會,西洋參有升提白細胞作用,霍山石斛(楓斗)、玉竹、麥冬亦有類似功效。盡管本癥來勢兇險,但不宜用神犀丹、安宮牛黃丸之類的藥物,因其中犀角有抑制白細胞作用?谇患把什繚,宜用錫類散、珠黃散冰硼散等外搽。

  慢性期 分三型辨治

  (1)氣血雙虛:治宜補氣養(yǎng)血。方用升麻9g黃芪30g白術9g甘草4.5g當歸9g 雞血藤30g 熟地30g 紅棗6枚,枸杞子9g。升麻宜用炒升麻,亦為君藥,功能升清降濁,裨使補氣養(yǎng)血之藥更能發(fā)揮所長,又能升提白細胞。雞血藤最適于X線所致之粒細胞缺乏癥,劑量可增至60g。

  (2)脾腎陽虛:應壯腎健脾。方用炒升麻9g 附子9g肉桂3g 熟地15g山藥15g白術9g 益智仁9g 鹿角9g 補骨脂30g。其中附子、肉桂為主藥,加鹿角溫補元陽,白術、山藥、益智仁益氣健脾,炒升麻升發(fā)陽氣,使各味藥物相得益彰,更能發(fā)揮作用。成藥右歸丸亦有一定療效。

  (3)陰虛:系慢性粒細胞減少癥中最為常見之癥型,乏力、盜汗、低燒、脈細數(shù)、舌偏紅。治以滋陰為主,可選用龜版、鱉甲及大補陰丸之類,亦須加用升麻。如陰虛而兼瘀滯者,宜加丹參、赤芍等,可提高療效。

  在證治過程中,本人感到,粒細胞缺乏癥救治的首務是防止感染,用藥以三黃(黃連、黃芩、黃柏)為主,配以石膏、千里光、升麻、野菊花、連翹、蘆根四季青、生甘草等。此類具有抗感染作用的藥物多與養(yǎng)陰藥同用。常用的養(yǎng)陰藥物有西洋參、地骨皮、龜版、鱉甲等,可以升提白細胞。

  為了預防本癥,對從事X線幅射、接觸化學藥物的人員,可令其常服首烏片、雞血藤片或補中益氣湯等。

  [病例]蔡××,女,46歲。因左眼病毒性角膜白斑入院,采用角膜移植術治療,術后使用硫唑嘌呤抗免疫,15天后白細胞總數(shù)下降至105/立方毫米。骨髓穿刺顯示:粒細胞系統(tǒng)和紅細胞系統(tǒng)嚴重受抑制,巨核細胞系統(tǒng)成熟障礙,擬診為藥物引起繼發(fā)性再障,粒細胞缺乏癥。

  癥見,神萎頭昏,納食不馨,顏面、指、趾皆有色素沉著,脈細數(shù),舌紅苔薄,舌尖破碎,口腔熱痛,乃術后本元不充、瘀滯竅絡、擬養(yǎng)陰化瘀。方用西洋參(另煎飲)、珠兒參、丹參、桃仁、赤芍、甘草各9g 虎杖、雞血藤各30g生地、玄參各15g升麻6g當歸6g。服二劑后,精神見振,脈象和緩,舌尖潰瘍減輕,舌淡苔白,白細胞已增至500~900,上方中病,加味再進。原方加玉竹9g黃精12g。服五劑后,白細胞穩(wěn)步上升,由1300上升至7100,復查骨髓象亦恢復正常。 何承志>證治經(jīng)驗

一、再生障礙性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骨髓造血機能不良或衰竭引起的一種進行性貧血、出血或伴感染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煞譃榧毙孕团c慢性型二種!奥孕驮僬稀睔w屬于祖國醫(yī)學“血虛”、“虛勞”之范疇。該病的病機主要在脾腎二臟虧損,因脾失運化,能生化氣血。如《靈樞·決氣篇》謂:“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腎主骨生髓,若腎精虧損,骨髓不充則精血難以復生。二者之中尤以腎臟更為重要。

  對“再障”據(jù)臨床表現(xiàn)主要分為脾腎陽虛型、腎陰虛型及陰陽兩虛型3種類型進行辨證施治。

  1.脾腎陽虛型:癥見面色蒼白無華,畏寒肢冷,頭暈目眩、耳鳴腰酸,納呆便溏,舌體淡胖有齒痕,苔薄膩脈沉細,治以脾腎雙補,益氣生血,用藥如:黃芪、黃精、女貞子、熟地、淮山藥、白術、當歸、鹿角霜、仙靈脾、紫河車等。

  2.腎陰虛型:癥見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心悸,自汗盜汗,低熱,心煩口渴,大便干硬,或有鼻衄,肌衄,舌質(zhì)淡紅,苔少或光剝,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補腎養(yǎng)血。用藥如炙黃芪、當歸、女貞子、羊蹄根、熟地、甘枸杞子、制首烏、白芍、阿膠、龜版、仙鶴草、磁石等,若有熱象可酌加黃柏、知母、丹皮等。

  3.陰陽兩虛型:同時兼有上述二型的證狀,治宜陰陽雙補、益氣生血,用藥如黃芪、黃精、羊蹄根、制首烏、二至丸、熟地、雞血藤、紫河車、阿膠珠、磁石等。

  臨床上三證型除辨證用藥外,均可同時配合猴骨粉或豬骨髓(牛骨髓)口服。在治療時?筛鶕(jù)病情變化適當隨證加減。例有熱者可加石膏、地骨皮、青蒿等;心悸少寐者加炒棗仁、龍骨;衄血者加大薊、小薊、側柏葉;便血加地榆、槐花;有崩漏者加血余炭、蒲黃炭、地榆炭。

  中醫(yī)藥治療“再障”難度較大,幾年來治療了十余例“再障”取得較好的效果。關鍵是把握了“再障”的病機是脾腎與精血的虧損!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疲骸靶尾蛔阏,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兑捉(jīng)》云:“損其腎者,益其精”。故治療“再障”的重點在補腎填精、健脾益氣!把a腎填精”治療效果優(yōu)于氣血雙補。補腎藥用于“再障”治療,以現(xiàn)代醫(yī)藥角度分析主要能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改善內(nèi)分泌等“體液”調(diào)節(jié)功能,有助于提高機體免疫及應激能力,有利于造血和防治疾病,因此補腎藥運用于“再障”的治療,有較高臨床價值。

  “再障”是疑難病,病程長,治療難度大,應用中藥治療必需長期堅持,決不能因短期內(nèi)未見效果而放棄治療,緊要關頭更應不斷總結以提高中醫(yī)藥治療再障的臨床療效。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