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巴礬丸
|
處方來源 | 方出《續(xù)本事》卷二。名見《醫(yī)部全錄》卷二二二。
|
藥物組成 | 江子2粒(去皮膜),白礬1塊如大拇指大(末之)。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急中風(fēng),口閉涎上,欲垂死者。
|
制備方法 | 上藥于新瓦上煅令江子焦赤為度,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用綿裹放患人口中近喉處。良久吐痰立效。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中風(fēng)斠詮》:尤在涇曰,巴豆為斬關(guān)奪門之將,用佐白礬以吐痰,因其性猛烈,故蜜丸含化,是急藥緩用之法。壽頤按:巴豆最是猛烈,此方且不去油,如曰含化,則雖用蜜丸,必不能少減其毒,雖可開痰,必致上吐下瀉,觀此方用綿裹納入口中近喉,引之吐痰,是僅取其氣,不食其質(zhì),必以線縛住此綿裹之藥,不令吞咽,俟得吐而引藥去之,是古人用意之周密處。
|
備注 | 巴礬丸(《金鑒》卷三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