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南
柴胡、香柴胡、小柴胡、
紅柴胡。
來源 為傘形科植物狹葉柴胡Bupleurum seorzonerifolium Willd.的根。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葉互生,線形或狹線形,長7~17cm,寬2~6mm,先端漸尖,具短芒,基部最窄,有5~7條縱脈,具白色骨質(zhì)邊緣。復(fù)傘形花序多數(shù),集成疏松圓錐花序;總苞片l~3,條形;傘幅3~8;小總苞片5,狹披針形;花梗6~15;花黃色。雙懸果寬橢圓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坡、草原。
采制 春、秋二季采挖根,曬干。
產(chǎn)地 藥材主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遼寧、陜西、內(nèi)蒙古、河北、江蘇、安徽。
性狀 根常彎曲,有的有分枝,長4~10cm,直徑2~6mm。表面黃棕色.近根頭處有較明顯的橫皺紋,并有橫長皮孔。根頭稍膨大。殘留有葉基朽蝕后的束狀毛須。質(zhì)較脆,折斷面木部黃白色,裂片狀。微有香氣,味淡。
化學(xué)成分 含柴胡皂苷A~D(saikosideponin A~D)。另外全草含
蕓香苷(rutin)、異
鼠李素-3-β-D-蕓香精苷(水仙苷,narcissin)、
槲皮素等。
藥理 見柴胡。
性味 見柴胡。
功能主治 見柴胡。
配伍應(yīng)用 見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