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黑驢蛋、牌樓七、雞嗦子花、大口袋花、鳳凰抱蛋、獨龍搶寶 |
漢語拼音 | wu gong qi |
英文名 | Rhizome of Bigflower Ladyslipper |
藥材基原 | 為蘭科植物毛杓蘭或大葉杓蘭的根及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1.毛杓蘭,陸生植物,高20-35cm。莖直立,密被長柔毛,上部尤密。葉3-4枚,互生,菱狀橢圓形或近寬橢圓形,長達16cm,寬4-6.5cm,先央急尖或短漸尖,邊緣具細緣毛。花單生,褐色而具紫色條紋;中萼片近卵形,長4-5.5cm,寬2.5-3cm,漸尖,背面主脈上被短柔毛,邊緣具細緣毛,合萼片橢圓形,稍短,寬只為其2/3,先端2齒,亦具類似的短柔毛及細緣毛;花瓣披針形,長5-6cm,寬1-1.5cm,內(nèi)面基部具長柔毛;唇瓣口徑與花瓣長度相等,具明顯紫斑點,口部前面內(nèi)彎,邊緣甚寬,內(nèi)折側(cè)裂片呈三角狀,囊底具長柔毛;退化雄蕊箭形或近卵形,長1-1.5cm,基部具柄 及耳;子房被毛;ㄆ5-6月。 2.大葉杓蘭,陸生植物,高35-40cm。莖無毛或在上部及近關(guān)節(jié)處具短柔毛,具3-4葉。葉互生;葉片寬橢圓形,長15-20cm,寬6-12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ò~狀,卵狀披針形;▎紊S色,稍具紫色條紋,較大,直徑可達15cm;中萼片寬橢圓形或?qū)捖褷顧E圓形,長5-5.5cm,寬2.8-3.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合萼片與中萼片相似,但稍狹,先端具2齒;花瓣條狀披針形,長5.5-8cm,寬8-15mm,內(nèi)側(cè)面紫色且具短柔毛;唇瓣球形,甚大,直徑可達5cm,幾與中萼片等長,囊往往向上舉,口部與莖并行,直徑約2cm,邊緣具齒,口部周圍及底部具紫色斑點,囊底部被毛,內(nèi)折側(cè)裂片三角形;退化雄蕊橢圓形,長約17mm,基部有耳具短柄;子房條形,被棕色毛;ㄆ5-7月,果期10-12月。 |
資源分布 | 1.毛杓蘭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2.大葉杓蘭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毛杓蘭生于高寒山區(qū)林下陰濕處。 2.大葉杓蘭生于高寒山區(qū)林下或疏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挖,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花:陰干,研粉,用于止血。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辛;溫 |
歸經(jīng) | 脾;肝;腎;膀胱經(jīng) |
功效 | 利水消腫;祛風活血 |
功效分類 | 利水藥;滲濕利尿藥;活血祛瘀藥 |
主治 | 全身浮腫;下肢水腫;風濕疼痛;白帶過多;淋癥;咳嗽;胸脅疼痛;跌打損傷;勞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或浸酒。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hizoma Cypripedii Macranth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Cypripedium franchetii Wils. 2.Cypripedium fasciolatum Franch. |
科屬分類 | 蘭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