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阿里紅、落葉松茸、藥用層孔菌 |
漢語拼音 | ku bai t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多孔菌科真菌藥用擬層孔菌的子實體。 |
動植物形態(tài) | 藥用擬層孔菌 子實體多年生。木質(zhì),蹄形、球形至鐘形,側(cè)生無柄,(5-13)cm×(4-19)cm,厚5-18cm。蓋面白色至灰白色,常有一層薄薄的絨氈層,后漸脫落至光滑,有污白色至土黃色的污斑,老熟后呈淡灰黑色,表面變粗糙,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龜裂;蓋緣鈍,全緣。管口面白色;管口圓形,管壁較厚,每1mm間4個,老熟后或干后管口面呈污灰色至淡灰黑色;菌管多層,每層厚約1cm,初期白色,后期漸成淡黃色。菌肉灰白色,幼時近肉質(zhì),軟而脆,老熟后成白堊質(zhì)或干酪質(zhì),易碎,味甚苦。孢子卵圓形,光滑,無色,(4-5)μm×(3.5-4)μm。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北及黑龍江、吉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500m左右的衰老的落葉松樹干基部或伐樁上,也生于其他針葉樹上,偶見生于櫟等闊葉樹樹干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采收,切去粗糙外皮,曬干,磨碎。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1.性狀鑒別 子實體多呈馬蹄形,或不規(guī)則瘤狀,與樹干著生面扁平,直徑8-30cm以上。表面淡黃色或灰棕色,較粗糙,有時可見同心環(huán)紋或不規(guī)則裂隙,邊緣鈍。管口面類白色或淡黃色,管口圓形,每1mm間3-4個?v剖面可見菌管多層。質(zhì)輕,疏松,易碎,并有粉塵飛出。氣微,味苦、微甘。 2.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灰黃色。菌絲無色、無隔,有分枝,直徑3-4μm。孢子圓形或卵圓形,直徑3.5-5μm。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羊毛甾醇(lanosterol),硫色多孔菌酸(sulphurenic acid),齒孔酸(eburicoic acid),去氫齒孔酸(dehydroeburicoic acid),齒孔醛(eburical),齒孔醇(eburicol),齒孔二醇(eburicodiol),16α-羥基齒孔酸(tumulosic acid),去氫齒孔酮酸(dehydroeburiconic acid),及苦白蹄酸(officinalic acid)。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1)本品粉末易溶于氨水或堿液,遇水呈粘稠狀。 (2)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浸漬30min,濾過,濾液供以下試驗:①取濾液點于濾紙上,干后,噴溴酚藍試液,在藍色背景下顯黃色斑點。(檢查有機酸)②取濾液1ml于蒸發(fā)皿中蒸干,殘渣加冰醋酸及醋酐各1ml溶解,加硫酸1-2滴,溶液由棕黃色漸變棕紅色,并有污綠色熒光。(檢查三萜類)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齒孔酸使動物汗腺周圍血管收縮而止汗,但不影響汗腺分泌,亦不擴瞳,作用約持續(xù)20分鐘。 內(nèi)服齒孔酸,對胃有刺激作用。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苦;溫;無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止咳平喘;祛風(fēng)除濕;消腫止痛;利尿;解蛇毒 |
功效分類 | 止咳平喘藥;祛風(fēng)除濕藥;消腫止痛藥;利尿藥;解蛇毒藥 |
主治 | 咳嗽;哮喘;慢性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胃痛;咽喉腫痛;牙周炎;尿路結(jié)石;水腫;毒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6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醋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不宜過量服用。過量可引起傘菌酸中毒。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ificatio Fomitopsis Officinal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Fomitopsis officinalis(Vill.ex Fr.)Bond.et Sing.[Fomes officinalis(Vill.ex Fr.)Ames] |
科屬分類 | 多孔菌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