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mi fan hua gu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杜鵑藥科植物江南越橘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4m。幼枝有時被短柔毛,老枝紫褐色或灰褐色,無毛。葉柄長3-8mm,無毛或被微柔毛,葉片厚革質(zhì),卵形或長圓披針形,長3-9cm,寬1.5-3cm,寬1.5-3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鈍圓,邊緣有細鋸齒,兩面無毛,或有時在表面沿中脈被微柔毛?偁罨ㄐ蛞干蛏斎~腋,有多數(shù)花;小苞片2,著生花梗中部或近基部,線狀披針形或卵形;花梗纖細,長(2-)4-8mm,無毛或被微毛;萼筒無毛,萼齒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或半圓形;花冠白色,有時帶淡紅色,微香;筒狀或筒狀壇形,長6-7mm,外面無毛,內(nèi)面無毛,內(nèi)面有微毛,裂齒三角形或狹三角形,直立或反折;雄蕊內(nèi)藏,藥室背面有短距,花絲扁平,密被毛;花柱內(nèi)藏或微伸出花冠。漿果,熟時紫黑色,無毛;ㄆ4-6月,果期6-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80-1600m的山坡灌叢或雜木林中或路邊林緣。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消腫散瘀 |
功效分類 | 利水藥藥 |
主治 | 全身浮腫;跌打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2-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貴州民間藥物》:消腫。治全身浮腫。 2.《廣西藥植名錄》:散瘀消腫。治跌打,全身浮腫;又能拔彈、去砂。 |
考證 |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Vaccinium mandarinorum Diels[V.hangchouense(Matsuda)Komatsu;V.sprengelii(G.Don)Sleumer;Pieris longicornus Levl.et Van.] |
科屬分類 | 杜鵑花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