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ta hua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蓼科植物高山大黃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2m。莖直立,粗壯,不分枝,具多數(shù)基生葉及大型苞片;~卵圓形或近圓形,直徑可達(dá)30cm,先端圓鈍,基部淺心形,革質(zhì),上面無毛,下面具小突起;葉柄粗壯,長8-15cm;托葉鞘膜質(zhì),紅褐色;苞片卵圓形或圓形,膜質(zhì),淡黃色,具網(wǎng)狀脈,直徑10-20cm,反折,遮蓋花序,花時脫落;ㄐ驁A錐狀,分枝密集,無毛;花兩性,花被片6,成2輪,宿存,橢圓形,淡綠色,長2-3mm;花絲細(xì)長,外露;花梗中下部具關(guān)節(jié);雄蕊9;花盤不發(fā)達(dá),子房卵形,具3棱,花柱3,較短,柱頭膨大成頭狀。瘦果連翅成寬卵形,長6-7mm。 |
資源分布 | 產(chǎn)于西藏米林、朗縣。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900-4000m的山坡草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9-10月采挖根莖,除去泥土、雜質(zhì),切片,陰干備用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和根莖圓錐形或類圓錐形。長8-20cm,直徑3-8cm,頂端留有殘基,栓皮褐棕色,粗糙具多橫皺紋。斷面棕褐色,無星點。新斷面在紫外燈下顯紫色熒光。質(zhì)硬,味苦澀。 性狀鑒別 粉末特征:棕黃色。草酸鈣結(jié)晶箭尾狀。具緣紋孔、網(wǎng)紋、螺紋及環(huán)紋導(dǎo)管。此外,淀粉粒少見。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高山大黃的根及根莖中含總蒽醌4.61%,其中以大黃素(eme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酚(chryso-phanol)為甙元的結(jié)合型蒽醌為3.20%,游離型為1.42%,還含大量的鞣質(zhì)。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本品有較弱的致瀉作用,其浸出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濃度為0.5%,較其他品種為弱。本品所含蒽醌類成分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和大黃酚的藥理作用參見"大黃"條。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瀉熱;導(dǎo)滯;散瘀;消腫 |
功效分類 | 瀉熱藥;導(dǎo)滯藥;散瘀藥;消腫藥 |
主治 | 實熱便秘;譫語發(fā)狂;食積痞滯;痢疾;濕熱發(fā)黃;目赤頭痛;閉經(jīng);癥瘕;癰腫疔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爛敷。 |
用藥禁忌 | 孕婦慎服!段鞑爻S弥胁菟帯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Rhei nobil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Rheum nodile Hook.F. et Thoms. |
科屬分類 | 蓼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