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水松樹皮 |
漢語拼音 | shui song p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杉科植物水松的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半常綠性喬木,高8-10m,稀達25m。樹干有扭紋,樹皮褐色,縱裂成不規(guī)則的長條片。葉多型,鱗形葉較厚,螺旋狀著生于多年生或當年生的主枝上,長約2mm,有白色氣孔點,冬季宿存;條形葉兩側扁平,薄,常成2列,長1-3cm,寬1.5-4mm,背面中脈兩側有氣帶;條狀鉆形兩側扁,長4-11mm。雌雄同株,球花單生枝頂;雌球花卵狀橢圓形,有20-22枚苞鱗;苞鱗與種鱗合生,僅先端分離。球果倒卵圓形,長約2-2.5cm,徑1.3-1.5cm;種鱗木質,背部上緣有6-9微向外翻的三角狀尖齒,近中部有1反曲的尖頭;種子長5-7mm,寬3-4mm,基部有向下的長翅,翅長4-7mm;ㄆ1-2月,球果秋后成熟。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南京、武漢、上海、杭州等地有栽培。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地區(qū)。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剝,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平 |
歸經 | |
功效 | 殺蟲止癢;去火毒。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止癢藥 |
主治 | 水泡瘡;水火燙傷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煅炭研末調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求原》:殺zi止癢。 2.《嶺南采藥錄》:去火毒。治皮膚水泡瘡,搗敷之。 |
考證 | 出自《本草求原》。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Cortex Glyptostrobi Pensil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Glyptostrobus pensilis (Staunt.) Koch[Thuja pensilis Staunt.] |
科屬分類 | 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