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小貓眼、野蕎子、野蕎菜、野蕎 麥草、頭狀蓼、蕎麥草、水蕎麥、馬蓼草、山谷蓼、野蕎麥 |
漢語拼音 | mao er yan ji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蓼科植物尼泊爾蓼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30-50cm。自莖基部分枝,莖細弱,直立或平臥,節(jié)處略膨大,有縱棱槽。單葉互生;下部葉有柄,上部葉近無柄,抱莖;托葉鞘簡狀,膜質(zhì),先端偏斜;葉片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3-5cm,寬l-3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圓形,全緣,沿葉柄下延呈翅狀或耳垂狀,下面密生黃色腺點。頭狀花序成球形,項生或腋生,花序梗上部有腺毛;總苞卵狀披針形;花白色或淡紅色;密集;花被常4裂;雄蕊5-6;花往2,下部合生,子房橢圓形,柱頭頭狀。瘦果扁卵圓形,兩面凸出,黑褐色,密生小點,無光澤,包于宿存的花被內(nèi)。花期5-8月,果期 9-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區(qū)土壤深厚濕潤、陽光充足的溝邊及路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間采收,晾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尼泊爾蓼全草含5,4′-二甲氧基-6,7-亞甲二氧基黃烷酮(5,4’-dimethoxy-6,7-methylenedioxyflavanone),5,6,7,4’-四甲氧基黃烷酮(5,6,7,4’-tetrmethoxyflavanone),5,6,7,2’,3’,4’,5’-七甲氧基黃烷酮(5,6,7,2’,3’,4’,5’-hep- tamethoxyflavan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1],3’,4’,6’,2”,3”,4”,5”-七甲氧基-l,3-二酮基查耳酮(3′,4′,6′,2″,3″,4″,5″-h(huán)eptamethoxy-1,3-diketo chalcon),槲皮素3-O-鼠李二糖甙(quercetin-3-O-rhamnobioside),金絲桃甙(hypero-side,quercetin-3-O-galactoside),木犀草素-6-C-葡萄糖甙(luteolin-6-C-gucoside)及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2]。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酸;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除濕通絡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咽喉腫痛;目赤;牙齦腫痛;赤白痢疾;風濕痹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場,9~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olygonum nepalense Meissn. [P.Alatum Buch.-Ham.Ex D.Don] |
科屬分類 | 蓼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