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土骨皮 |
漢語(yǔ)拼音 | gui deng long gen |
英文名 | Root of Redcalyx Glorybower |
藥材基原 | 為馬鞭草科植物燈籠草的根或根皮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灌木,高棕達(dá)2.5m。嫩枝密被黃褐色短柔毛,小枝暗棕褐色髓部干后不中空。單葉對(duì)生;葉柄長(zhǎng)0.5-3cm,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葉片紙質(zhì),長(zhǎng)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zhǎng)5-17cm,寬1.5-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全緣或波狀緣,表面疏被短柔毛,背面密被黃色腺點(diǎn),沿葉脈被短柔毛。聚傘花序腋生,1-3閃分歧,有花3-9朵;花序梗與苞片均密被棕褐色短毛;花萼紫紅色,膨大似燈籠,具5棱,長(zhǎng)1-1.3cm,外面被短毛,先端5深裂,裂片寬卵形,漸尖;花冠淡紅色或白色而稍帶紫色,外面被毛,先端5裂,裂片長(zhǎng)圓形,長(zhǎng)約6mm;雄蕊4,與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柱頭2裂。核果近球形,直徑約5mm,熟時(shí)深藍(lán)綠色,藏于宿萼內(nèi);ü6-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西南部和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丘陵、村旁、路邊及曠野。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秋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寒 |
歸經(jīng) | 心;肺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感冒發(fā)熱;咳嗽;咽痛;衄血;赤;瘡疥;瘰疬;跌打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治血瘙身癢:鬼燈籠根皮五錢,豬肉皮四兩。水煎服。 (《陸川本草》)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消熱毒,洗腳爛瘡疼痛,用白燈籠和鹽酸強(qiáng)煲酒飲,即止痛消腫。跌打亦用。紅者旺血,白者消毒。 2.《嶺南采藥錄》:治疝氣,消跌打紅腫,疬核;腹中結(jié)塊,按之堅(jiān)痛,搗敷之。 3.《陸川本草》:涼血清肝,退熱解毒。治血熱衄血,熱病赤痢。 4. 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清熱解毒,止咳定痛。治感冒發(fā)燒,咽痛,咳嗽,肺結(jié)核;胃病,腹痛;疔瘡癤腫。 |
考證 | 出自《本草求原》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Clerodendri Fortunati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Clerodendron fortunatum L. |
科屬分類 | 馬鞭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