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孔雀草、波斯菊、痢疾草
|
漢語拼音 |
she mu ju
|
英文名 |
all grass of Planis corepsis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兩色金雞菊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兩色金雞菊 一年生草本,高60-120cm。莖直立,具細棱,無毛,上部稍有分枝。葉對生:葉片二回羽狀分裂,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下部和中部葉有柄;上部葉少有分裂,無葉柄。頭狀花序生于枝端,直徑約3cm,梗纖細,長3-8cm;總苞片2層,外層總苞片較內(nèi)層稍短,為線狀長橢圓形,長約2mm,內(nèi)層總苞片卵圓形,長5-6mm;舌狀花1層,不育或少育,舌片黃色或上部黃色,基部呈深棕色,倒卵形,先端3淺裂;管狀花兩性,能常陰孕育,棕紅色。瘦果線狀長橢圓形,稍彎曲,無翅,無芒;ㄆ6-8月。
|
資源分布 |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原產(chǎn)北美。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夏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根含十三碳-11-烯-3,5,7,9-四炔(tridec-11-en-3,5,7,9-tetrayne),順式-苯基庚-2-烯-4,6-二炔-1-醇-乙酸酯(cis -7-phenylhept-2-en-4,6-diyn-1-ol acetate)[1],1-羥基丁香油酚-4-異丁酸酯(1-hydroxy-eugenol-4-isobutyrate),1,2-環(huán)氧(Z)-松柏醇-4-異丁酸酯[1,2-epoxy-(Z)-coniferyl alcohol-4-isobutyrate][2,3。雙含黃酮甙:黃諾馬甙(flavanomarein)[4]。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濕熱;解毒消癰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濕熱痢疾;目赤腫痛;癰腫瘡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甘,性平。有清熱解毒、化濕的功能。用于急、慢性痢疾,目赤腫痛。
|
考證 |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Coreopsis Tinctoria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orepsis Tinctoria Nutt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