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馬珂、馬珂螺、馬鹿貝 |
漢語拼音 | ke |
英文名 | precious |
藥材基原 | 為蛤蜊科動物中國蛤蜊的殼。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中國蛤蜊,貝殼長橢圓形,質稍厚而堅,一般殼長50mm左右,高約為長的3/4,寬約為長的1/2。殼頂于背緣喘中央稍靠前方,小月面及楯面寬大,呈寬披針形。殼表黃綠色或黃褐色,生長線極顯著,于殼頂處細致,在中部和腹緣上方形成同心環(huán)形的凹線。自殼頂至腹緣有深淺色調不同、寬窄不等的放射狀色帶。殼前緣圓;后緣稍尖,腹緣弧形。殼頂有時剝蝕狀,略呈藍白色。殼內面白色,后背絲和凹陷部分微帶藍紫色。韌帶槽三角形,內韌帶黃褐色,鉸合部左殼主齒1枚,二叉狀,交、后側齒單片;右殼主齒2枚,前、后側齒雙片。外套痕明顯,外套竇短,末端鈍圓,向前略超過后閉殼肌痕。前閉殼肌痕小,卵圓形;后閉殼肌痕大,半圓形。水管短,愈合,末端具小觸手。足部大。 |
資源分布 | 我國主要分布于北方沿海,東南沿海亦有。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活于潮間帶中、下區(qū)及淺海沙灘底,喜潮流通暢、鹽度較高,較為清潔的沙質環(huán)境,埋棲深底100-300mm。繁殖季節(jié)長,通常于3-4月為最盛,可延續(xù)到9月。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冬、春季捕撈,捕得后,沸水燙,去肉取殼,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本品含蛋折質、脂質、糖、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腺苷一磷酸(adenylic acid),腺苷三磷酸 (adenosine triphosphate)肌苷(inosine),次黃嘌呤(hypoxanthine);并含三甲胺,甜菜堿(betaine),肉毒堿(carnitine),蛋白水解酶(proteolytic enzyme),已糖胺(hexosamine),葡萄糖胺,D-半乳糖等。還含蛤蜊黃質(mactraxanthin)即(3S,5S,6S,3S,5S,6S)-5,6,5,6-四氫-β,β-胡蘿卜素-3,5,6,3,5,6-六醇[(3S,5S,6S,3S,5S,6S)-5,6,5,6-tetrahydro-β,β-carotene-3,5,6,3,5,6-hexaol]。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咸;性平 |
歸經 | 肝經 |
功效 | 退翳明目 |
功效分類 | 明目藥 |
主治 | 目赤;翳膜;胬肉;遠視不明,眼部澀癢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研細粉點眼。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治眼赤痛后生膚翳,遠視不明,瘁澀:馬珂三分,白龍腦半錢,白礬灰一錢。同研如粉。每以銅箸取如米許,點之。(《圣惠方》)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別錄》:主消翳膜及筋胬肉,并刮點。 2.《唐本草》:主目中翳,斷血生肌。 |
考證 | 出自《唐本草》。 1.《雷公炮炙論》:珂,要冬采得,色白膩看,并有白旋水文,匆令見火,立無用處。凡用以銅刀刮作末子細研,用重絹羅篩過后,研千余下用。 2.《唐本草》:阿,貝類也,大如鰒,皮黃黑而骨自,以為馬飾。生南海。采無時。 3.《綱目》:珂,馬勒飾也,此貝似之,故名。按徐表《異物志》云:馬珂螺,大者圍丸寸,細看圍七、八寸,長三、四寸。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Mactra chinensis Philippi[Mactra sulcataria Deshayes] |
科屬分類 | 蛤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