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老虎姜 |
漢語拼音 | ku liang jia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薯蕷科植物小花盾葉薯蕷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小花盾葉薯蕷 纏繞草質(zhì)藤本。根莖橫生,圓柱形,指狀或不規(guī)則分枝,干后除去須根常留有白色點狀痕跡。莖左旋,無毛,有時在分枝或葉柄基部兩側(cè)微凸起,或具短刺。單葉互生;葉片近革質(zhì),綠色,干后灰褐色,三角狀卵形,長卵形或卵圓形,有時3-5淺裂,中間裂片三角狀卵形,兩側(cè)裂片圓耳狀,邊緣淺波狀,有時邊緣膜質(zhì),先端漸尖,基部寬心形、心形或近于截形,兩面無毛。雄花序不分技或分枝,單生或2-3個簇生于葉腋;雄花無梗,常2-3簇生,再排列成穗狀,每簇花常僅1-2朵發(fā)育,基部常有膜質(zhì)苞片3-4枚,苞片卵形或三角狀卵形;花被6裂,裂片卵形,花開時平展,紫紅色,干后黑色;雄蕊6,著生于花托的邊緣,花絲極短,與花藥幾等長,藥內(nèi)向。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退化雄藍成絲狀。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狀,半月形,干后藍黑色,表面常有白粉;每室種子2顆,著生于中軸中部,四周圍有薄膜狀翅;ㄆ3-8月,果期8-12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云南滬水、永勝、祿勸、開遠及彌勒。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坡石灰巖干熱河谷地區(qū)的稀疏灌叢或竹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切段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塊根含薯蕷皂甙元(diosgenin),雅姆皂甙元(gamogenin),根莖含著蕷皂甙元及甾甙:纖細薯蕷皂甙(gracillin),原纖細著蕷皂甙(Protogracillin),三角葉薯蕷皂甙(deltonin),三角葉著蕷混甙(deltoside),盾葉薯蕷根皂甙(zin.giberenin)A,原盾葉薯蕷根皂甙(protozingiberenin)A。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辛;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活血消腫藥 |
主治 | 癰癤腫毒;軟組織損傷;蜂螫蟲咬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Dioscorea parviflora C.T.Ting |
科屬分類 | 薯蕷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