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南酸棗、酸棗、酸醋樹。 |
漢語拼音 | wu yan guo shu pi |
英文名 | Bark of Axillary Choerospondias |
藥材基原 | 為漆樹科植物南酸棗的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南酸棗 落葉喬木,高8-20m。樹干挺直,樹皮灰褐色,縱裂呈片狀剝落,小枝粗壯,暗紫褐色,無毛,具皮孔。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25-40cm,小葉柄長3-5mm;小葉7-15枚,對生,膜質(zhì)至紙質(zhì),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4-12cm,寬2-5cm,先端尾狀長漸尖,基部偏斜,全緣,兩面無毛或稀葉背脈腋被毛;側(cè)脈8-10對;s性,異株;雄花和假兩性花淡紫紅色,排列成頂生或腋生的聚傘狀圓錐花序,長4-10cm;雌花單生于上部葉腋內(nèi);萼片、花瓣各5;雄蕊10;子房5室;花柱5,分離,長約0.5mm。核果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3cm,徑約2cm,成熟時(shí)黃色,中果皮肉質(zhì)漿狀,果核長2-2.5cm,徑1.2-1.5cm,先端具5小孔。花期4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00-2000m的山坡、丘陵或溝谷林中,喜光,速生,適應(yīng)性強(qiáng)。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適應(yīng)性強(qiáng),生長迅速。但不耐寒,要求充分陽光。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除過酸過堿土壤外,一般土壤均能種植。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果實(shí)夏、秋季成熟,采回晾干后,即可播種。因種子堅(jiān)硬,用濕沙擦種皮,冷天浸種1d。條播或穴播,行株距30cm×30cm開穴播。覆土4cm,澆水,經(jīng)常保持苗床濕潤,當(dāng)苗高35cm左右即可定植。 |
采收和儲藏 | 樹皮全年可采,曬干或熬膏。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樹皮中含柚皮素(naringenin),南酸棗甙(choerospond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酸;澀;涼 |
歸經(jīng) | 脾;胃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祛濕;殺蟲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收澀藥 |
主治 | 瘡瘍;燙火傷;陰囊濕疹;痢疾;白帶;瘡癬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涂。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陸川本草》:殺蟲去腐。治瘡瘍潰爛,繡球風(fēng)及疳疔。 2.《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治燙火傷,瘡毒。 |
考證 | 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Spondias axillaris Roxb.] |
科屬分類 | 漆樹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