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水栗草。
|
漢語拼音 |
ping peng cao gen
|
英文名 |
Rhizome of Dwarf Cowlily
|
藥材基原 |
為睡蓮科植物萍蓬草Nuphar pumilum(Hoffm.)DC.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萍蓬草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肥大,橫臥。直徑2-3cm,葉漂浮,紙質(zhì);闊卵狀,長6-17cm,寬6-12cm,先端圓鈍,基部彎缺呈深心狀,上面光亮,綠色,下面紫紅色,密生柔毛,側(cè)脈羽狀;葉柄長20-50cm;有柔毛;üiL40-50cm;花單生梗端,漂浮水面,直徑3-4cm;萼片5,黃色,革質(zhì),長圓形或橢圓形,長1-2cm;花瓣小窄楔形,長5-7mm,先端微凹,背面有蜜腺;雄蕊多數(shù);子房上位,柱頭盤狀,通常具8-10輻射狀淺,淡黃色,或帶紅色。漿果卵形,長約3cm,基部狹窄,具宿存萼片和柱頭;種子多數(shù)矩圓形,長5mm,褐色,革質(zhì),假種皮肉質(zhì);ㄆ5-7月,果期7-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黑龍江、吉林、河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池沼、河湖淺水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根莖含萍蓬草堿(nupharidene),小萍蓬草堿(nupharopumiline),7-表萍蓬草堿(7-epi-nupharidine),去氧萍蓬草堿(deoxynupharine),7-表去氧萍蓬草堿(7-epi-deoxynupharidin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性平
|
歸經(jīng) |
脾;胃;肝;腎經(jīng)
|
功效 |
健脾益肺;活血調(diào)經(jīng)
|
功效分類 |
健脾藥
|
主治 |
脾虛食入難消;陰虛咳嗽;盜汗;血瘀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及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Nuphar pumilum(Hoffm.)DC.
|
科屬分類 |
睡蓮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