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葉上果根、滾筒樹根、家鶴兒。 |
漢語拼音 | duan shu ge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椴樹科植物椴樹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椴樹 喬木,高20cm。樹皮灰色,直裂,小枝近禿凈,頂芽無毛或有微毛。葉互生;葉柄長3-5cm,近禿凈;葉片卵圓形,長7-14cm,寬5.5-9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單側(cè)心形或斜截形,上面無毛,下面初時有星狀茸毛,以后變禿凈,在脈腋有毛叢,干后灰色或褐綠色,邊緣上半部有疏而小的齒突;側(cè)脈6-7對。聚傘花序長8-13cm,無毛;花柄長7-9mm;苞片狹窄倒披針形,長10-16cm,寬1.5-2.5cm,無柄,先端鈍,基部圓形或楔形,上面通常無毛,下面有星狀柔毛,下半部5-7cm與花序柄合生;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5mm,被茸毛,內(nèi)面有長茸毛;花瓣7-8mm;退化雄蕊長6-7mm;雄蕊長5mm;子房有毛,花柱長4-5mm。果實(shí)球形,寬8-10mm,無棱,有小突起,被星狀茸毛;ㄆ7月,果期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陜西、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谷或山坡上闊葉雜木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挖根,洗凈泥土,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fēng)除濕;活血止痛;止咳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除濕藥;活血止痛藥;止咳藥 |
主治 | 風(fēng)濕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損傷;久咳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浸酒搽。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與本品功用相近者尚有:毛芽椴 Tilia tuan Szyszyl.var. chinensis Rehd. et Wils.分布于江蘇、浙江、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Tilia tuan Szysz |
科屬分類 | 椴樹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