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傣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藥 >> 正文:絞股藍 -傣藥芽哈擺藥物說明書
    

絞股藍

  
漢語拼音
Jiao gu lan
傣藥名
芽哈擺
別名
中藥材基原
葫蘆科植物絞股藍的全草。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絞股藍 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 多年生草質藤本,長l~1.5m。根狀莖細長橫走,長50~100cm,直徑粗者可達1cm,有分枝或不分枝,節(jié)上生須根。莖細長,節(jié)部具疏生細毛。葉互生,通常由5小葉組成鳥趾狀復葉,有時為3片或7片,小葉片卵狀長橢圓形或卵形,有小葉柄,中間小葉片長4~8cm,寬2~3cm。先端圓鈍或短尖,基部楔形,下面脈上有短毛,兩側小葉成對,著生于同一小柄上。夏季開黃綠色花,圓錐花序腋生,疏,長9~15cm,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萼細小,花冠裂片披針形,先端尾狀長尖,長約2mm。漿果圓形,綠黑色,徑6~8mm,上半部具一橫紋。種子長橢圓形,長約4mm,有皺紋。 常生于林下陰濕而有亂石的環(huán)境。分布于陜西、甘肅和長江以南各地及云南西南部。
采收加工
四季可采。洗凈切段,曬干備用或鮮用。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本品為干燥皺縮的全草,莖纖細灰棕色或暗棕色,表面具縱溝紋,被稀疏毛茸,潤濕展開后,葉為復葉,小葉膜質,通常5~7枚,少數9枚,葉柄長2~4cm,被糙毛;側生小葉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中央1枚較大,長4~12cm,寬l~3.5cm;無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被粗毛,葉緣有鋸齒,齒尖具芒。?梢姷焦麑,圓球形,直徑約5mm,果梗長3~5mm。味苦,具草腥氣。 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葉的上下表皮由1層長方形細胞組成,外被角質層。葉肉組織異面型,柵欄組織由1~2層細胞組成,不通過主脈;海綿組織由3~4層細胞組成。主脈均向上下表皮突出,內側有2~3層厚角細胞,維管束外韌型。 葉表面:上表皮垂周壁近乎直,下表皮垂周壁微波狀彎曲,氣孔為不定式。上下表皮均有非腺毛和腺毛;非腺毛由5~14個細胞組成,表面有明顯的線狀角質縱紋,長120~360mm。 莖橫切面:呈多角形。表皮由1列扁平的細胞組成,外壁角質增厚,著生單細胞和多細胞非腺毛,角隅處有厚角組織,由4~6列細胞組成;皮層內方有圍繞于韌皮部外緣的半月形纖維束,內方有9~10個大小不等的雙韌型維管束,放射排列;兩韌皮射線間有石細胞群;髓部薄壁細胞內含有直徑12~28mm的淀粉粒。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主含達瑪烷型(dammarane)四環(huán)三蔬皂苷,計有:絞股藍糖苷(gynosaponin)TN-1和TN-2[1];絞股藍苷(eeeenoside)I~LXXIX共79個[2-14]。還含甾醇類成分:5,24一葫蘆二烯醇(cucurbita-5,24-dienol)[15],24,24-二甲基一5α一膽甾一8-烯一3β-醇(24,24-dimethyl-5α-cholest-8-en-3β-ol)[16],菠菜甾醇(spi-naster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chondrillaterol)[17],異巖藻甾醇(isof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18]等。又含黃酮類成分:蕓香苷(rutin),商陸苷(ombuoside),商陸黃素(ombuin)[17];丙二酸(malonic acid)[19],維生素(vitamin)C[20];門冬酸(asparticacid),蘇氨酸(threonice),絲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等17種氨基酸、、銅、錳、鎳等18種元素[21]。另含甜味成分:葉甜素(phyllodulcin)[22]。
藥理作用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1)對非特異性免疫的影響 小灌服絞股藍煎劑10g/kg或30g/kg,連服10d,可明顯增加脾臟重量,體重亦比對照組明顯增加,能明顯促進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對血中膠體碳的廓清速率,提高單核細胞的吞噬功能,30g/kg劑量亦可使胸腺重量增加[1]。另有報道,正常小鼠灌服絞股藍總皂苷(GPs)50mg/ks,連服10d,對脾重呈雙相調節(jié)作用,即對于小于中位數的脾重(mg/10g體重)可使之增加,大于中位數的脾重則使之減。粚π叵僦亓浚╩s/10g體重)小于中位數者無明顯影響,大于中位數者亦可使之明顯減少。小鼠灌服GPs200ms/ks或400mg/ks,連服10d,可明顯對抗環(huán)磷酸胺引起的胸腺和脾臟重量減輕[2]。 (2)對淋巴細胞轉化和白介素一2(IL-2)分泌的影響 絞股藍水煎醇沉水水提物10μg/m1、100μg/ml及1000μg/ml時,均可提高刀豆球蛋白A(ConA)及脂多糖(LPS)誘導的小鼠脾臟和淋巴細胞的增殖反應[3]。 (3)對體液免疫功能的影響 小鼠灌服絞股藍煎劑10g/kg或50g/kg,連服8d,可明顯提高血清中對綿羊紅細胞(SRBC)特異性抗體溶血素的含量[1]。 (4)對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 小鼠灌服絞股藍煎劑10g/kg、30g/kg,連服12d,對二硝基氯苯(DNCB)引起由T細胞介導的遲發(fā)型皮膚超敏反應有明顯增強作用[1]。 2.抗腫瘤作用 小鼠灌服GPs50mg/kg,連服7d,可抑制小鼠肉瘤S180[4]。 3.對脂質代謝的影響 攝取高糖高脂飼料誘發(fā)高脂血癥大鼠,血清中性脂肪顯著升高,血中過化脂質(LPO)上升,如服GPs500mg/kg、100mg/kg(混于飼料中服用)7星期,則血清中性脂肪、總膽固醇水平顯著下降,肝中LPO的上升被抑制[5]。 4.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GPS低濃度對離體心有興奮作用,2.4mg/ml時作用最強,4mg/ml則呈抑制作用。麻醉靜注GPs8mg/kg,可使血壓明顯升高,16mg/kg時則使血壓明顯降低,且對垂體后葉素導致的心肌缺血(T波高聳及S-T段下移)有明顯對抗作用[6]。 5.延緩衰老作用 絞股藍能明顯延長細胞培養(yǎng)的傳代時間[8]。 6.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絞股藍提取物100mg/ks、200ms/ks,可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7]。 7.對血凝和血小板聚集的影響 在體外,GPS0.25~1.00mg/ml時對花生四烯酸(AA)誘導的兔血小板聚集有促進血小板解集作用,對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可使聚集曲線的坡度逐漸變小,潛伏期逐漸延長,說明可減慢血小板聚集的速度[9]。
性味
味苦、微甜,性涼。入水、風塔。
功效
清火解毒,生肌收斂,降脂減肥。
主治
主治“菲埋喃皇羅”(水火燙傷),“麻想蘭,兵洞烘洞飛暖”(纏腰火丹,皮膚瘙癢,斑疹,疥癬,濕疹),“兵洞破”(黃水瘡),“滾比滿來”(高血脂,肥胖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泡飲。外用:適量,研粉,調擦或撤于患處;或鮮葉煎洗。
注意事項
附方
1.治“菲埋哺皇羅”絞股藍50g。烤干,研細,撒于患處。(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郎臘驗方) 2.治“菲埋喃皇羅”絞股藍、落地生根鮮品各適量。搗爛外敷,或取汁外探。(景洪市傣醫(yī)巖單驗方) 3.治“麻想蘭,兵洞烘洞飛暖”絞股藍生熟各半研細,用人乳汁或芝麻油調勻涂擦患處。若滲出液多者可用干粉撒于患處,也可用絞股藍鮮葉適量,煎水外洗。 4.治“兵洞破”絞股藍、刺五加葉、五彩梅、蔓荊葉各等量。煎水外洗,再用生熟絞股藍粉撒于患處。 5.治“滾比滿來”絞股藍30g。煎水代茶飲。(3~5方出自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方)
藥物分類
植物藥
參考文獻
化學成分 [1]Nagai M,et a1.Chem Pharm Bull,1981,29(3):779 [2]竹本常松,等.藥學雜志(日),1983,103(2):173 [3]竹本常松,等.藥學雜志(日),1983,103(1O):1015 [4]竹本常松,等.藥學雜志(日),1984,104(4):326 [5]竹本常松,等.藥學雜志(日),1984,104(4):332 [6]竹本常松,等.藥學雜志(日),1984,104(7):724 [7]竹本常松,等.藥學雜志(日),1984,104(9);939 [8]竹本常松,等.藥學雜志(日),1984,IO4(11):1043 [9]竹本常松,等.藥學雜志(日),1984,104(11):1155 [10]竹本常松,等.藥學雜志(日),1986,106(8):664 [11]吉川和子,等.藥學雜志(日),1986,106(9):358 [12]竹本常松,等.藥學雜志(日),1987,1O7(4):262 [13]竹本常松,等.藥學雜志(日),1987,107(5):335 [14]吉川和子,等.藥學雜志(日),1987,107(5):361 [15]Akihisa T,et a1.C A,1987,106:116512e [16]Akihisa T et a1.C A,1988,109:226729a [17]Akihisa T et a1.1ipids,1988,21:39 [18]Marino A C A,1990,112:95530n [19]方乍浦,等.中國中藥雜志,1989,14(11):676 [20]郭巧云,等.現代應用藥學,1989,6(2):19 [21]陳曉亮,等.中成藥研究,1987,9(10):29 [22]Tsunetake S,etal.Japan Kokai,1975,75:112,400 藥理 [1]段任云.陜西中醫(yī),1991,12(1):38 [2]張崇泉,等.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0,10(2):96 [3]李月華,等.河南醫(yī)科大學學報,1992,27(4):335 [4]Arichi S,et a1.C A,1985,103:172061g [5]木村善行,等.生藥學雜志(日),1983,37(3):272 [6]楊士友,等.安徽醫(yī)學,1993,14(1):48 [7]陳玨,等.中成藥,1989,11(1):31 [8]陳玨,等.浙江藥學,1986,3(4):33 [9]吳基良,等.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1990,4(1):54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傣族傳統(tǒng)醫(yī)藥方劑》
參考
《中華本草》傣藥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 名: (必填項)
    評論內容:
    沒有相關文章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