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理論教學 > 基礎學科 > 醫(yī)用實驗動物學 > 正文:常用實驗動物:猴(Monkeys)
    

常用醫(yī)學實驗動物:猴

 

  4.四川斷尾猴:學名Lyssode speciosa thibetanas。又稱藏酋猴。是紅面斷尾猴的一個亞種,產于四川的西部、西藏的東部。毛色和紅面猴差不多,也為烏黑色,但稍淺,褐色較多,沒有純黑色的,胸腹部淺灰色的毛很多,毛的長度也和紅面猴差不多,但被毛比紅面猴為厚。面色偶爾也有紅色的,但較少,老年猿在兩頰和頦下常生出相當長的大胡子。身體比紅面猴略大,雄猴身長70cm以上,尾長在7~10cm之間。聰明伶俐,可以馴養(yǎng)。

  5.臺灣巖猴:學名Macaca Cyclopis。產于我國臺灣。肩毛長,有花紋,體大。

  6.平頂猴:學名Macaca nemestrina,日本稱豬尾猴,主要產于東南亞各國。尾圓粗,4歲性成熟,妊娠期170(162~168)天,哺乳期8~10個月,雌猴4.5~10kg,雄猴10~14kg。

  7.日本獼猴:學名Macaca fuscata。體大,成年雄猴重11~18kg,雌猴重8.3~16.3kg,月經28天,妊娠期170~180天,性成熟時,雄猴為4.5歲,雌猴為3.5歲。剛出生的仔猴重400~500g,哺乳期6~8個月,每年3~8月為繁殖生育時間。

  8.食蟹猴:學名Macaca lrus或Macaca fuscicularis,又稱爪哇猴。月經期29(22~33)天,妊娠期167(153~179)天,哺乳期14~18個月,性成熟為4.5歲。

  9.頭巾猴:學名Macaca Simica,月經周期平均29.5天,成熟雄猴體重4.5~8.5kg,雌猴3.5~4.5kg。

  10.戴帽猴:學名Macaca radiata,主要產于印度。月經周期平均31天,妊娠期163(153~169)天,哺乳期8個月,成年雄猴體重5.5~8.8kg,雌猴3.4kg,性成熟年齡3~4歲,每年1~4月為繁殖生育期,初生仔猴體重330~370g。

  11.獅尾猴:學名Macaca Silmue,成年雄猴體重6.5~7kg。

  12.叟猴:又稱蠻猴,學名Macaca sylvana,主要產于摩洛哥和阿樂及利亞。月經期27~33天,妊娠期210天,成年雄猴體重11kg。

  13.蘇拉威西猴:學名Macaca maurus,又稱圣猴,產于印尼。成年雄猴體重8.5~10kg,雌猴5~5.5kg。

  其他用于醫(yī)學科學研究的猴品種有:

  1.獺猴:學名Loris tradigradus,適于作視覺生理研究。

  2.狨猴:學名Hapale jacchus或Callithrix jacchus,英名Marmoset。狨科有3屬35種之多,是產于中南美洲的小型低等猿類,特點是體小尾長,尾不具有纏繞性,頭圓、無頰囊、鼻孔側向。各種狨皆活潑溫順脆弱,易馴養(yǎng)。狨又名“囊猴”,因小狨可以放在衣袋或手籠中而得名。需經常食蟲,不然難于長期存活。妊娠期為146(140~150)天,性成熟為14個月,有月經,性周期為16天。交配不受季節(jié)限制,可以在籠內人工繁殖,每胎1~3仔,雙胎率約為80%。主要用于生殖生理、孕避藥物研究和甲型肝炎病毒和寄生蟲病的研究。

  狨猴又名有絹毛猴、有普通狨(Callithrix Jacchus)、銀狨(Callithrix argentata)、倭狨(Cebuella Pygmaea)、棉頂狨(Cottontop Pinche)。醫(yī).學.全.在.線www.gydjdsj.org.cn

  3.夜猴:學名Dmroucouli Nachtaffe,主要用于視覺研究和瘧疾研究。

  4.松鼠猴:英名Squirrel monkey,主要用于視覺研究、腦神經和藥理學研究。

  5.金絲猴:學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又稱黃金猿、皮氏瘠猴。主要產于我國四川、貴州、云南和陜西。

  6.樹鼩:學名Tupaia belageri chinensis,又名樹膘鼠、樹仙。關于樹鼩的分類,目前國內學者仍有分岐,很多人把它劃為靈長類,但也有人把它稱為是靈長類的原祖,F在一般稱作原猴類動物。外形似松鼠,只有體小,吻尖細,成年時體重120~150g。前后肢各有5趾。犬齒細小,前臼齒寬大。普通樹鼩尾蓬松似松鼠,但另有細尾樹鼩和筆尾樹鼩。貝氏(T.Belangeri)樹鼩身長19~20cm,尾長16cm,中國亞種的大小與此差不多。模式亞種毛色為粟紅色,貝氏樹鼩的云南亞種毛色為橄灰色,肩部有淡白色的條紋。海南亞種肩部條紋不明顯。樹鼩為晝夜活動的食蟲類,棲息活動于灌木林地區(qū),攀緣流竄,行動敏捷。體小,易受驚,如長時間受驚、外于緊張狀態(tài)時,體重下降,睪丸縮小,臭腺發(fā)育受阻,當臭腺缺乏后,母鼩在產后吃掉仔鼩,母鼩生育力喪失,甚至死亡。一般單獨活動,食物以蟲類為主,也可食用幼鳥、鳥蛋、谷類、果類、樹葉等。每年4~7月為繁殖季節(jié),妊娠期約45天左右,每胎2~4仔,繁殖力喲,但存活率低。

  由于樹鼩是一種體小、價謙的靈長類動物,它的新陳代謝遠比犬、鼠等動物更接近于人,大體解剖也近似于人,因此在醫(yī)學生物學上用途很廣,受到廣大科學工作者的重視。現已用于化學致癌的研究、黃曲霉素致肝癌的研究,人皰疹病毒感染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睡眠生理的研究等。特別有意思的是這種動物長期飼喂高膽固醇食物時不易誘發(fā)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觀察到其食入的膽固醇都以膽鹽的形式排泄掉,值得進一步認真研究。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2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