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醫(yī)學部 復旦大學醫(yī)學院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 中國醫(yī)科大學 武漢大學醫(yī)學院 重慶醫(yī)科大學 首都醫(yī)科大學 河北醫(yī)科大學 山東大學醫(yī)學院 查看110所醫(yī)學院校
全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蘇|安徽|山東|上海|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吉林|廣東|河南|四川|重慶|遼寧
更多>>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醫(yī)學考研 > 公共基礎 > 政治復習 > 正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68個熱點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68個熱點問題

更新時間:2006/6/27 醫(yī)學考研論壇 在線題庫 評論


  35.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認識過程的反復性是指,人們對于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要經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發(fā)展理論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的哲學基礎。
  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種統一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即主觀認識要同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結合;這種統一是歷史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主觀認識要同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客觀實踐相符合 (2006年分析題第34題)。
  從前,滄州城南有一座臨河寺廟,廟前有兩尊面對流水的石獸,據說是“鎮(zhèn)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災,大廟山門倒塌,將那兩尊石獸撞入河中。廟僧一時無計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門,才感到那對石獸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尋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東流,石獸理應順流東下,誰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見其蹤影。這時,一位在廟中講學的先生提出其見解:石獸不是木頭做的,而是由大石頭制成,它們不會被流水沖走,石重沙輕,石獸必然于掉落之處朝下沉,你們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聽來,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話:我看不見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應求之于上游。眾人一下子全愣住了:這可能嗎?老兵解釋道:“我等長年守護于此,深知河中情勢,那石獸很重,而河沙又松,西來的河水沖不動石獸,反而把石獸下面的沙子沖走了,還沖成一個坑,時間一久,石獸勢必向西倒去,掉進坑中。如此年復一年地倒,就好像石獸往河水上游翻跟頭一樣!北娙寺牶螅瑹o不服膺。尋找者依照他的指點,果真在河的上游發(fā)現并挖出了那兩頭石獸。
  請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有關原理,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廟僧按照常理,認為石獸應順流而下。從真理的具體性分析其失當之處。(4分)
  (2)守河堤老兵關于石獸“逆流而上”的見解對我們辯證地思考問題有何啟示?并舉一例說明之。(6分)
  【答案要點】(1)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抽象的真理是沒有的。真理的具體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主觀對客觀的符合,它要受條件的制約,并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的、無意義的。河水東流,石獸順流東下,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條件下才是有效的。廟僧的失當之處在于離開了一定的條件,抽象地對待常理,因而判斷失誤。
  36.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chuàng)新包括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先導。
  認識從實踐中來,主要是從群眾的實踐中來;認識回到實踐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眾的實踐中去。辯證法的“個別——一般——個別”、認識論的“實踐——認識——實踐”、群眾路線的“群眾——領導——群眾”三個公式是一致的。
  37.真理及其客觀性
  真理是標志主觀與客觀符合的哲學范疇,是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它在形式上是主觀的,但它的內容是客觀的。
  真理的絕對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賴于主體而存在的、符合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客觀內容;真理所體現的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真理的相對性指的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條件之下,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及其規(guī)律的認識是相對的、有條件的,總是具有局限性,是不完全的。真理的絕對性與真理的相對性的辯證關系 :(2005年單選題第2題)
  “當一位杰出的老科學家說什么是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對的;但當他說什么是不可能的時候,他差不多總是錯的!边@一名言的哲學意蘊是
  A. 在科學研究中,經驗是不可靠的 
  B. 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異的 
  C. 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沒有不可能性
  D. 每代人所獲得的真理性認識,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 【D】
  二者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的;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辯證轉化的。形而上學的絕對主義者和相對主義者的表現形式雖有不同,但它們都否認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真理又是具體的,其具體性表現在:第一,真理不是抽象的;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是個過程。
  38.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而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是由實踐的特點和真理的本性所決定的。真理的本性決定了只有實踐才能檢驗真理;實踐的特點決定了只有實踐才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只有實踐才能把主觀與客觀聯系起來,加以對照,并且只有實踐才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所以實踐是檢驗真理性認識的惟一標準。
  39.價值
  (1)價值及其客觀性和主體性。作為哲學范疇的價值,是指客體以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或主體需要被客體滿足的效益關系。價值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主體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體的某種屬性或性能。價值是在二者的關系中發(fā)生和形成的。因此,價值既有客觀性,又有主體性。
  (2)價值評價及其尺度。一個科學的合理的價值評價,必須符合兩個基本要求:一是對客體狀況的正確認識,二是對主體需要的正確認識。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會發(fā)展,又對個人或群體有意義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體利益的具有客觀必然性的需要。 
  (3)價值選擇及其實現。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是人類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兩大主題,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
  (4)價值是指主體與客體之間一種特定的關系,即客體以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或主體需要被客體滿足的效用關系。價值既有客觀性又有主體性。真理與價值作為人類活動中的兩大方面,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
  (5)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所謂真理原則是指人類必須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從真理。所謂價值原則是指人類必須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和實現價值。
  40.認識論與思想路線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反映論,以科學的社會實踐為根本特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黨的思想路線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是黨確立思想路線的哲學根據。黨的思想路線則是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一般原則的具體化,是它在實際工作中的貫徹、應用和體現。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
41.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唯物辯證法包括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二者的辯證統一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和中介的。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歸納和演繹(歸納和演繹是人們認識過程中的兩種推理形式)、分析和綜合(分析與綜合是在認識過程中比歸納與演繹更加深刻的認識方法)、抽象與具體(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是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邏輯與歷史的統一(邏輯與歷史統一的原則是思維與存在這一哲學基本問題在認識論、方法論中的具體體現)等。辯證思維方法是科學方法、思想方法的一般指導方法,他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42.地理環(huán)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形成和發(fā)展中的作用
  (1)自然環(huán)境是社會存在或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自然環(huán)境的作用要受社會發(fā)展狀況的制約,特別是受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制約;自然環(huán)境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不能決定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
  (2)人口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在社會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人口因素要受社會生產狀況和社會制度的制約,它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
  (3)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構成了人類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 (2004年單選題第1題) 。
  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
  A.吃喝穿住 B.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 
  C.人的自覺意識活動 D.結成社會關系 【B】
  生產活動是全部社會關系的物質根源。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決定著人類社會的政治結構和文化觀念結構。
  (4)為維護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物質生活條件,就必須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 (2005年分析題第34題 )
  在數月前由國家有關部門舉辦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個別具匠心的設計:三扇門上各有一個問題:“污染環(huán)境的是誰?”“飽受環(huán)境惡化之苦的是誰?”“保護環(huán)境的是誰?”拉開門,里面各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參觀者自己。
  請回答:(1)這一精巧的設計反映了人類實踐活動中的什么基本關系? 
  (2)如何理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
  (3)用辯證法關于度的觀點說明:“地球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但不能滿足人類的貪婪!
  【答案要點】 (1)這一精巧的設計反映的是人類實踐活動中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這3 個問題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都直指人類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人類能夠認識和遵循自然規(guī)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達到自己的目的,但人類不能不顧自然規(guī)律,為所欲為。否則,最后受傷害的還是人類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度的辯證原理要求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應當掌握“適度”原則。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可以而且應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但不能無節(jié)制地過度索取。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人的全面發(fā)展。
  和人口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2004年單選題第2題)。
  20世紀50年代,北大荒人煙稀少、一片荒涼。由于人口劇增,生產力水平低下,吃飯問題成為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于是人們不得不靠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經過半個世紀的開墾,北大荒成了全國聞名的“北大倉”。然而由于過度開墾已經造成了許多生態(tài)問題,F在,黑龍江墾區(qū)全面停止開荒,退耕還“荒”。這說明
  A.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以恢復原始生態(tài)為歸宿 
  B.人們改造自然的一切行為都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
  C.人在自然界面前總是處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們應合理地調節(jié)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 【D】
  (5)實踐活動是形成社會的基礎。歷史唯物論對社會生活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揭示,就是著眼于實踐并以實踐為基礎來進行的。
  43.社會經濟結構的內容和功能
  社會結構是指社會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的方式,其內容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的有機結合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結構。社會經濟結構是指同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44.生產力的內涵、構成要素和特性
  生產力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解決社會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改造和利用自然使其適應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生產力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生產力具有物質性、社會性、歷史性的特性?茖W技術是生產力中的智能性要素,它滲透于生產力三個實體要素之中,它可以轉化為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物化于勞動資料之中,擴大勞動對象,轉化為生產管理手段。在社會發(fā)展中,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現代社會的第一生產力。
  45.生產關系的本質和內在結構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是客觀的,其性質是由生產力狀況所決定的,并總是同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生產關系是人們的全部社會關系中最本質、最基本的關系,直接決定其他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就是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從靜態(tài)說,生產關系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分配關系三個方面構成的;從動態(tài)說,生產關系貫穿于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全過程。生產關系本質上就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
  46.社會經濟結構的功能
  在社會經濟結構發(fā)展的過程中,與特定的經濟結構相聯系,出現了特殊的人群共同體——階級。階級的劃分是由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和結成的不同關系決定的。階級的本質在于它是與特定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的在經濟上處于不同地位的社會集團或人群共同體。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不同,是劃分階級的基礎。階級對立的實質是社會上一部分人擁有生產資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階級首先是個經濟實體,在它形成之后,又會在政治思想、情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反映,表現出多方面的特征,但根源是經濟。階級又是一個歷史的范疇。
  47.社會的政治結構及其構成要素
  社會的政治結構是指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法律設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關聯的方式,包括政黨、政權機構、軍隊、警察、法庭和監(jiān)獄等實體性要素以及政權的組織形式、立法、司法、憲法和規(guī)章等制度性要素。同經濟基礎相對應,政治結構又稱政治的上層建筑。社會的政治結構是集中反映階級的經濟利益的,它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并為經濟結構服務。在社會的政治結構中,國家政權是核心。
  48.國家的本質和職能
  國家是伴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國家本質上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暴力工具。國家表面上是全社會的代表,是獨立于各階級之上的社會力量,而本質上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暴力工具。國家有對內職能和對外職能兩種基本職能。
  49.社會的觀念結構與意識形態(tài)
  社會的觀念結構是指由各種意識形態(tài)組成的有機系統,是具有確定規(guī)范的意識形態(tài)的聯結方式。與經濟基礎、政治的上層建筑相對應,觀念結構又稱思想的上層建筑。它同政治結構一起構成了社會上層建筑的整體。依據反映社會生活的側重面和方式的不同,觀念結構分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和哲學等不同的形式。
  50.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包括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則總括了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tài)以及人類社會的全部精神現象及其過程。在社會意識諸形式中,那些反映經濟基礎并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稱為意識形態(tài)。社會意識形態(tài)具有相對獨立性。意識形態(tài)具有反映社會存在,維護或批判現實,調控社會和人的活動以及創(chuàng)新等作用。
  51.文化的本質和功能
  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一定形態(tài)的經濟和政治首先決定一定形態(tài)的文化;然后,一定形態(tài)的文化又給予一定形態(tài)的經濟和政治以影響和反作用。文化具有保持社會正常運轉、傳承知識、教化人以及建構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傳統等功能。努力創(chuàng)造先進社會主義文化,引導人和社會全面發(fā)展。
  52.文明與文明形態(tài)
  文明是標志社會的進步程度和開化狀態(tài)的社會歷史范疇,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各種成果和財富的總和 (2006年單選題第19題)。
  據報載,北京市××區(qū)開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動,通過文化資源孕育文明、群眾文化哺育文明、文化興區(qū)培育文明等三種途徑,營造文明城區(qū)。這是因為
  A.文化和文明是沒有區(qū)別的   B.文化中的積極成分構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類活動的結果 D.文化進步程度與文明發(fā)展水平是同步的【BCD】
  人類文明主要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方面。實現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 (2005年單選題第4題)
  第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這標志著
  A. 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完善  B. 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進步
  C. 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發(fā)展 D. 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升華 【B】
  (2004年多選第16題)
  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正式發(fā)布,并于8月1日正式實施。1982年發(fā)布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同時被廢止。這一變化體現了
  A.政治文明的進步 B.對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維護 C.對人權的尊重和保護 
  D.上層建筑不斷變革完善的要求E.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 【ABCD】
  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fā)展。
  53.社會規(guī)律及其特點
  社會規(guī)律的特點是:從社會規(guī)律的形成機制看,它形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從社會規(guī)律起作用的方式看,由于社會規(guī)律得以存在并發(fā)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活動 (2006年單選題第18題);
  馬克思指出:“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這表明
  A.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B.社會發(fā)展過程與自然界演變過程一樣都是自覺的
  C.人的自覺選擇在社會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類總體歷史進程是不可超越的 【ACD】
  從社會規(guī)律的表現形式看,社會規(guī)律主要表現為統計學規(guī)律。社會規(guī)律的特點表明,社會規(guī)律 (2005年多選題第17題)
  黨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這“三大規(guī)律”
  A. 是有層次的  B. 都是人的活動的規(guī)律 
  C. 是人們在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  D. 存在著個別、特殊和一般的關系【ABD】
  與自然規(guī)律不能混淆。
  5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
  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二者矛盾運動可以概括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基本適合——基本不適合——基本適合”這樣一個過程,每一個矛盾過程都使社會發(fā)展到高一級的程度,表現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趨勢。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規(guī)律是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基礎。
  55.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及矛盾運動〖HT〗
  經濟基礎是由一定社會發(fā)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但它不是指一定社會中所有生產關系的總和,而是指該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那個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各種制度、組織、機構及意識形態(tài)等。它們的辯證關系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56.社會發(fā)展的動力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兩對基本矛盾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并列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比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更根本,但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又總是依賴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解決。
  57.“生產力標準”的依據及意義
  所謂“生產力標準”,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作為判斷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作為判斷我們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作為判斷社會制度是否優(yōu)越和進步的根本標準。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的表現。階級斗爭只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不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
  58.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科學技術革命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偉大杠桿,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萍几锩冉o人類帶來了廣闊的發(fā)展前景,也帶來了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全球問題的產生是由于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提出了科學技術的價值定向問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正是在“全球問題”嚴重的情況下提出的一種戰(zhàn)略思路。
  59.社會發(fā)展和人的活動的關系
  社會和人是不可分的,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guī)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guī)律,社會規(guī)律總是通過人的自覺活動來實現的。堅持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是一致性的。
  60.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
  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社會成員大多數的總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這表現在: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活動總是受著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61.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歷史唯物論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但也承認個人在歷史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的發(fā)展是人民群眾的偉大創(chuàng)造與個人作用的辯證統一。杰出人物是指對社會發(fā)展起過重大推動作用的人,他們屬于人民群眾的組成部分。正確看待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62.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無產階級群眾觀的內容:堅信人民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黨的群眾路線,一是黨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二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63.社會形態(tài)及其更替
  社會形態(tài)是一定生產力基礎之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是社會的經濟形態(tài)、政治形態(tài)和觀念形態(tài)的統一體。到目前為止,人類歷史已經形成了五種社會形態(tài),即原始社會形態(tài)、奴隸社會形態(tài)、封建社會形態(tài)、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形態(tài)(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社會發(fā)展的客觀性與主體的選擇性是內在統一的。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特點。社會發(fā)展從總的方向、趨勢和內容上是上升的、前進的,具體道路和形式則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線上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
  64.人的本質
  人性或人的屬性主要有三個方面,即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精神屬性本質上屬于人的社會屬性,因此,也可以把人性分為兩個方面: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社會屬性得以存在的前提,離開了自然屬性,社會屬性也就不可能存在了。人的社會屬性又制約著人的自然屬性,并在其中打上了社會的烙印,從而使人的自然屬性成為社會化的自然屬性。離開了社會,人的自然屬性就退化成為動物的屬性。
  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 (2006年單選題第4題)。
  “許多事情我們可以講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飯,就沒有理由!褚允碁樘臁。這段話表明
  A.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活動
  B.人的生理需求是歷史的基礎
  C.人的自然屬性決定著人的本質
  D.人的物質欲望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A】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在人的本質問題上,要注意把握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與資產階級人性論的區(qū)別。
  65.人的價值及其實現
  人的價值就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與意義,它是人的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人的價值就在于人對自身的價值,即人能以特殊方式創(chuàng)造價值以滿足自身的需要 (2004年單選題第3題)。
  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許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療其他患者,這說明
  A.人的價值只體現在特定的場合和行為中  B.人的價值必須以滿足個人需要為前提
  C.人的價值是在滿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實現的 D.人的價值表現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C】
  人的價值的具體表現:價值是人的創(chuàng)造物,是作為主體的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人的價值具有自我目的性;人是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工具性與目的性的有機統一 (2005年辨析題第31題)。
  元代許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熱口渴難耐,剛好道旁有棵梨樹,眾人爭相摘梨解渴,惟獨許衡不為所動。有人問他為何不摘?他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勸解道:“這梨是沒有主人的!痹S衡答道:“梨無主人,難道我心中也無主嗎?”
  請透過“這道旁的梨該不該摘”這一問題,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觀的有關原理對上述材料加以辨析。
  【答案要點】(1)“該不該摘”是一個價值觀問題。價值是客體的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滿足,即客體對主體的意義,既有客觀性,又有主體性。(2)同一客體對不同主體的價值是有區(qū)別的,因此,同一主體對客體價值的追求也是有層次的,主體(人)對事物的價值要做正確的評價和選擇。(3)價值問題說到底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該不該摘”反映了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注:如考生從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關系的角度加以辨析,言之有理,亦可給分)
  
  宗教神學認為人的價值就在于對上帝和神的意志的服從。唯心主義則認為人的價值是絕對理念或精神的客體化。這兩種觀點都把人的價值神秘化了,并且否定了人的價值的主體性。人的價值具有兩重性,即人既是價值的主體,又是價值的客體,是二者的統一。
  人的價值實現具有以下幾點特點:創(chuàng)造價值的實踐是人的潛在價值向現實價值轉化的根本基礎;人的價值的實現是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人的價值的實現是以人的主體性地位的實現為主要標志的;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其價值實現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人的價值問題,從根本上說是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它包括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兩個方面。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人的個人價值不可缺少的方面 (2006年單選題第20題)。
  深圳青年歌手叢飛在8年時間內,捐資上百萬元資助了很多貧困山區(qū)的失學兒童,而自己卻身患癌癥,負債17萬元。有人這樣評價他:“叢飛能夠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眳诧w的行為表明
  A.人的價值不包含個人的價值選擇和目標設計等主觀方面
  B.人的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對社會的貢獻
  C.人的價值不僅表現在物質方面,更表現在精神方面
  D.社會價值的實現總是以個人價值的犧牲為代價 【BC】
  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作為人的價值的兩個方面,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在社會對個人的滿足與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這兩個方面關系的問題上,應將后者放在首位。
  66.人的自由及其實現
  人的自由就在于為了更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活動才能,而克服限制和打破束縛。人的活動涉及三個領域:自然、社會、人自身。相應地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也就是在這三個領域中解除束縛,克服限制。
  人的自由是相對的。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其含義有三:(1)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礎上的,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據;(2)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這是指人的意志自由;(3)自由是對世界的改造,包括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和對主觀世界的改造兩個方面,這是人的行動自由,也就是在實踐中駕馭了客觀必然性,從而獲得了實實在在的自由。
  從必然到自由是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人的自由的實現是人類的解放。社會主義社會是實現人類解放的必經階段,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獲得徹底解放的社會形態(tài),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理想境界! —
  67.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
  人的發(fā)展是指“每個人”,即“社會的每一個成員”的發(fā)展,包括人的體力、智力、個性和交往能力的發(fā)展等。可以從三個方面即全面發(fā)展、自由發(fā)展、充分發(fā)展來衡量人的發(fā)展。 全面發(fā)展是從廣泛性上談人的發(fā)展,它與片面發(fā)展相對,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協調發(fā)展。片面發(fā)展是指人的單方面能力得到發(fā)展,而其他方面的才能則沒有機會得到發(fā)展,或者一種才能的發(fā)展抑制了其他才能的發(fā)展。自由發(fā)展是從自主性上談人的發(fā)展,它指的是人自覺自愿地發(fā)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在人的發(fā)展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突出強調的是“全面發(fā)展”。全面發(fā)展是把人的自由發(fā)展和充分發(fā)展都包含其中的。
  社會發(fā)展是社會進步的過程,是人類在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社會關系不斷進化的過程。社會發(fā)展首先取決于生產實踐,取決于勞動本身的發(fā)展,從總體上看,社會經濟發(fā)展包含三種歷史形態(tài),即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
  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是有區(qū)別的:某些個人的發(fā)展不等于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也不直接等于個人的發(fā)展;相反,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社會的發(fā)展是以犧牲某些個人的發(fā)展為代價的。這種矛盾,在私有制社會中,表現為階級對抗。這是人的發(fā)展在特定歷史階段所采取的必然形式和途徑。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又是辯證統一的: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人的發(fā)展。人的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目的,又是社會發(fā)展的手段;而社會發(fā)展的結果,又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因;人的發(fā)展不僅具有個體的意義,而且具有社會的意義。從根本上說,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是一致的,辯證統一的。
  68.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人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階段,即前資本主義階段;第二階段,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第三階段是自由個性階段。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類歷史發(fā)展必然趨勢。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這是因為:第一,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是相輔相成的。第二,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具體體現。第三,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共產主義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形態(tài):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由對物的依賴關系變?yōu)樽杂扇说穆摵象w,這是由對自由時間和勞動時間對立的揚棄而實現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最美好的社會;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就是朝著這個偉大歷史目標的邁進。4.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fā)展的目的和歸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既是全面進步的社會主義,也是個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目標。社會的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一致的。當前,我們要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積極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